English

走“基础与临床并重”之路

2007-04-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贺小伶 我有话说

由广州医学院携手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申报的“呼吸疾病实验室”,近日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报道见本报4月11日6版),这是广东省属高校、市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改写广东地方单位无国家重点实验室历史。

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院士介绍说,呼吸疾病是我

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危害严重,广东地区尤为多发。近几年重大突发性传染病都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如非典型性肺炎和禽流感。其他常见的呼吸疾病发病率高,如全国现有1500-2000万哮喘病人,在全国的总人群中患病率为1.4%;慢阻肺患者约3280万人,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8%,而近几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国内城市恶性肿瘤的首位。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预计呼吸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将继续攀升,防治形势严峻。

钟南山说,呼吸疾病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为呼吸疾病的防治提供解决方法。现在多数重点实验室多重视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较大,临床上碰到的问题不能通过基础研究寻求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据统计,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居世界第5位,但1994-2004年10年间论文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我国高校每年取得6000-8000项科技成果,但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0%。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活动远离社会实际,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和中科院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整合彼此优势,将走一条“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重点实验室发展道路。

通过多年的发展,广州呼吸疾病实验室目前整体水平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上,该实验室开创了一系列呼吸疾病防治的第一:一是证实并发展了“隐匿型哮喘”的概念,代表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哮喘防治战略”的制定;二是牵头组织制定和修订了中国《哮喘防治指南》,通过对病人规范治疗,使90%以上的哮喘病人在门诊就可得到有效控制,大大节约了医疗成本和降低病人负担;三是首次建立了我国呼气峰流速正常值及适合国情的简易气管激发试验方法,沿用至今;四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组织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是目前为止世界上第4个发布咳嗽指南的国家;五是按照国际标准牵头组织了全国范围内慢阻肺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得出“中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2%,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的结果;六是最早进行国内微创肺癌根治术,开展肺癌(小肺癌)早期筛查,治疗5年存活率超过80%;七是在抗击SARS中,首次证实冠状病毒是广东SARS疫情的主要病原体,最早提出了SARS临床诊断与排查标准,呼吸系统感染与重症监护室创造了8个器官衰竭抢救成功的医学奇迹,创造了SARS危重病人84%抢救成功率。研制出了禽流感治疗药物并可随时投入生产,还初步筛选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药。

钟南山说,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也给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提供了向上的策动力。实验室争取在突发性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诱发的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禽流感/流感疫苗与治疗药物、慢性气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哮喘免疫治疗的生物制剂等领域取得突破,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使我国呼吸疾病防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