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范生免费教育 制度设计要先行

2007-04-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练玉春 我有话说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如何建设与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的系列制度,保障这些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正成为教育界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呼吁: 配套制度须迅速跟进

我国曾实行

过长期的师范生免费教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师范大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大学生择业方式的转变,即将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政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按照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法来实施,进行新的制度设计显得刻不容缓。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率先表达了这种紧迫感。他告诉记者:我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绝大多数都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坚持在教育第一线,但从总体上来讲,我国教师队伍还处在数量缺、水平低、观念旧的状态。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的重大举措,有着深远的意义。为落实这项重大举措,需要尽快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制度设计,使师范生免费政策能够真正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地处四川南充的西华师范大学校长陈宁教授也认为: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本身就体现了加强教师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陈宁介绍说:目前,我国各类学校在校生逾3亿人,办好如此巨大规模的教育,教师是关键。然而,当前的教师队伍还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广大贫困、边远、条件艰苦的农村,亟须补充合格的教师。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继中央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的又一重大举措,目的在于让师范生更好更快成才,毕业后根据国家的需要,到最能发挥他们作用的中小学去任教。相关的制度设计和规划必须先行,及早制定。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孟繁华教授则认为,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把师范生免费政策放到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现代教师制度建设的大框架中加以考察。师范生免费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清楚的,但相应的教师教育宏观政策需要迅速跟进,否则好的政策未必一定会有好的效果。他期待系列宏观整体制度及时出台和调整。

招生制度设计: 提前招生、扩大保送额、增加面试、招收有志教育者

选择尽量多、尽量优秀的学生进入师范生序列进行培养,是实施“师范生免费”、解决中小学优质师资缺乏的起点。那么,如何从制度上保证能够让优秀生源进入师范院校呢?

顾明远教授认为,要确保“入口”优化,就得从招生制度上进行调整,他认为可以考虑提前招收免费师范生,凡考生达到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以上的就提前录取;同时扩大师范生保送名额,方法则可以采取学校推荐、高校面试考核等办法,确保生源质量过硬;另外,要考虑招生名额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保证师范生毕业之后回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北京师范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方增泉副研究员则认为,在设计招生方案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目前普遍构想的方案有两个:一是在师范生、非师范生并轨招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选择,或由学生自主转入,录取后享受免费师范生的优惠政策。这一方案的优点是能保证学生的从教志愿。二是将师范生招生计划直接分配到各省份或部分省份(如西部地区)。这样做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能够达到政府期望的招生数量,但生源质量难免参差不齐。目前看来,实行自主转入和直接录取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妥当和切实可行。

还有一些专家建议:招收免费师范生,不能单单选优,而是要选好,即选择“以教育为好”的有志者。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主张,在招生环节,免费师范教育要明确招收志愿者。招收那些认同教师职业、确认自己有教育教学专业发展潜能、愿意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避免招收那些将接受免费师范教育当做跳板或身心条件不适合当教师的人。因此,师范生免费政策只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开端,而不应该是全部。

储朝晖的观点得到了陈宁的支持。陈宁建议,招生前,通过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宣传,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受资助院校;在选优时进行包括职业性向标准在内的更严格的选拔;同时可以考虑增加招生面试环节,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

培养制度设计: 强调师范专业化、突出教学实践、区分学科教育与师范教育

选才之后应怎样育才?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强化培养师范生的专业化技能和职业修养,对现行教师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上海市教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瑞文研究员认为,培养免费师范生,具体专业应有专门名称,如“中学数学教育”、“中学语文教育”。这些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应单独设计,并增加教育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心理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课件设计、班主任与团队工作、青少年生理卫生与保健等教师教育课程,降低学科型课时的比重。同时,在其教学计划中应保证一年左右的时间去中小学实习,其中至少有半年去农村中小学,由有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通过现场教学带教,培养他们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能力,了解少年儿童成长的特点,培养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的感情。这样也可以避免一部分人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台阶,最终却脱离原定的从教责任。

孟繁华也强调了制度设计时要明确师范与非师范的培养界限――培养师范生,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偏重学科知识、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倾向;应该把接受完学科教育的师范生放到大学的教师教育培养专门机构中,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学科教育培养机构和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分离。这样,普通学生和免费师范生的边界清晰,同时,教师教育培养质量也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陈宁则从课程设置角度建议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计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和学科教师教育课程,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等措施,提高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毕业后真正乐意扎根农村、扎根西部,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并通过提升专业素养和从教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方增泉也表达了对长远制度的期待。他认为,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师范大学必须建立起教师教育新的范式,比如“十一五”期间北师大将整合教育学科资源,成立教育学部,推动教师培养重心上移。另外,适时考虑将免费师范生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层次也是必要的。从长远来看,这种延伸是一种教育储备――为未来的骨干教师或教育家培养储备资源。

就业制度设计: 建立合同制度、政策宽严有度、提供发展远景、改善基层条件

专家指出,就业是师范生培养的“出口”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制度设计,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制度保证:其一,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毕业生保证服务基层教育;其二,政府能保证师范生在教师生涯中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如何保障师范生毕业后能从教?胡瑞文研究员主张建立合同制度,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免费师范生应该承担毕业后去中小学(主要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一定年限的义务。因此,入学之初,学生、学校、预计就业地区的市、县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签订就业服务合同,或者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设计免费师范生入学承诺书,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服务年限、就业地区和学校类型等。

顾明远也主张对免费师范生提出服务基层教育的要求,不过他主张政策设计要宽容:政策设计要宽严适度,毕竟太严了,不容易吸引优秀青年报考。首先要让优秀青年进得来。只要进来了,会有一部分人热爱教师的职业,会留下来终身献给教育事业。他还建议要提供给青年教师充分的进修学习的机会,比如说,从教三年以后就可以进修半年或若干月;中西部地区的老师可以到东部优质学校挂职进修;允许报考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考察等。他认为,有了发展的机会,青年们就会更加热爱教育工作,不断学习钻研,提高教育质量。

储朝晖则建议从改变基层教育条件入手,吸引师范生到就业师资匮乏的困难地区。他不赞同在待遇上给愿意到边远农村工作的免费师范生特殊照顾,因为这可能造成同工不同酬问题,也人为制造教师之间的隔阂。但可以整体提高边远地区教师的待遇,同时提高边远地区教师准入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杠杆淘汰不合格的教师,保证边远地区有优质的师资。对提高待遇需财政投入增加的部分,当地财政难以承担的由省级和中央财政承担,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提醒:地方师范别成制度盲点

就师范生的总量和基层就业的分布看,地方师范院校是主力。在师范生免费政策提出之初,就有大量专家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呼吁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胡瑞文认为,考虑到师范院校中绝大部分在地方,应该在每个省、市、自治区范围内对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师资需求作认真、周密的调查研究,按照学科、城乡需求做好中长期师资需求预测,然后再制订免费师范专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招生计划。而按照各地、市、县上报的需求进行定向的定单培养,更有利于把师范生教育的质与量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起来。

方增泉也表示:希望尽快出台我国高师院校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在此基础上,按照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地方师范院校逐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中央政府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助推西部地区;而地方政府应该为师范生就业、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孟繁华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此前就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他认为,地方师范院校能否实行同样的免费政策,一要看认识,二要看财政。北京等大城市的财政支持能力较强,而一些欠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困难。他希望看到,发达省份的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能跟进师范生免费政策,而欠发达地区最终也可以实施这一政策。

作为建校60多年的地方师范院校的校长,陈宁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期望是:“分类实施、逐步推进、整体发展。”他建议国家将办学有成的地方师范院校逐步纳入免费序列,先按一定比例实行,条件成熟后,则全部纳入免费序列。国家与地方财政则需分担成本、保障投入。他认为,6所部属师范大学应在多学科、综合性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国家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育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应发挥“龙头”作用,把学校建成地方骨干教师的培养中心、普通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省属一般师范院校,则负责中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这样,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教育、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吸引大批有志从教的优秀学生,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在基层的基础教育领域终身从教。

图为某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课。

图为某师范大学学生在接受招聘面试。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