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地处安徽中部的马鞍山不仅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多年居全省首位,而且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均达到或接近长三角城市中等水平。
这是一座洋溢文明魅力的城市:马鞍山市是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科技进步城市、教育工作先进城市,荣膺
“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为马鞍山精神文明创建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告诉记者。
铸就协调发展的共同价值观
马鞍山市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以新中国重点建设的钢铁企业――马鞍山钢铁公司而立市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后,经过艰难的调整,马鞍山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先生产后生活”的意识桎梏,经济工作和文明创建“两张皮”、“两回事”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进入新世纪,马鞍山市委、市政府面对经济上去了,而城市功能薄弱、环境恶化等民生问题却更加突出的状况,进行系统思考。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安居乐业的共同诉求是市民根本的“共同利益”,而经济建设和文明创建的协调发展就是全市上下的“共同价值观”。
树立了协调发展的共同价值观,马鞍山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走上了围绕中心抓创建、以人为本抓创建、城乡统筹抓创建、注重特色抓创建的良性循环――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与物质文明建设一同部署、落实、检查和考核;坚持把60%以上的新增财力投入到改善城市环境和改善民生,夯实文明创建基础。
让市民从文明创建中直接受益
今年年初,安徽省提出实施“12项民生工程”,重点解决医疗、教育、卫生、低保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马鞍山今年的民生工程内容将近30项,标准更高――在坚持“共建共享”文明创建中,马鞍山市民在享受创建成果上,已经走在了前面。
让市民生活在“大花园”中――马鞍山先后投资200多亿元实施环境治理和综合技改,设立严格的“绿色门槛”,2001年以来,145个项目遭遇了环境保护的“一票否决”。去年,马鞍山成为中部六省“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入手,政府投资1亿多元对雨山湖实施截污、清淤、引水、美化、亮化;完成了佳山、雨山两山公园规划建设,并把焕然一新的城市公园,对市民免费开放;投入8000万元置景造绿,重新构建立体绿化网络,市区绿化率达42%,进入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行列。
让市民生活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环境里――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马鞍山通过打造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平台,让市民更加个性化地享受创建成果。完善充实全市109个社区的基础设施,全面实现了社区“四有”(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场地办事、有章理事)。依托社区,马鞍山建成了环卫管理、幼儿教育、服务救助和卫生、治安、就业服务等500多个居民服务站点,依托社区实现了城镇非职工医疗保险全覆盖……对于密切关系市民切身利益的就业再就业问题,马鞍山建设区、街、社区三级网络,并把培训和就业服务重心下移,到今年3月,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下降到5991人。市就业管理中心的同志说:“依托社区,大大增加了培训和就业机会,可以说在马鞍山只要愿意干活的人,没有找不到工作的。”
让市民竞相为幸福城市添砖加瓦
去年12月28日,马鞍山市市长姚玉舟代表市委、市政府举办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客人是10位出租车司机。“你们是马鞍山的形象大使,你们是马鞍山的宣传员……”市长的祝酒辞说明了宴会的缘由。市长感谢出租司机是因为的哥、的姐们展示了城市的好形象。而出租司机们却由衷的感谢文明创建,他们感谢政府在创建中大力整治“四小车辆”,规范市场,防止出租车市场的恶性竞争;他们感谢政府在创建中,整修了大马路和背街小巷,开车上路比以往顺畅多了;他们感谢管理部门在创建中提高服务质量,夏天把毛巾、冷饮送上车,还连续四年举办了“的士节”,想尽办法丰富司机们的文化生活。
在共建中共享文明创建的成果,在共享成果中提升共建的热情。在马鞍山的109个社区里都活跃着一支“义务治安员队伍”,成员都是社区里退休在家的老人,每天轮流在社区值班巡逻,维护治安,没有一分钱报酬。而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报名参加义务值班的太多。
文化社区、学习型社区、绿色社区、科普社区……正是有了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建工作,马鞍山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才能够得以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组织发动到自觉自愿的开展起来。而文明创建的深入开展,在改善民生状态,提高市民素质的同时,又从根本上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最近几年,马鞍山的招商引资规模和结构越来越好,经济运行的效益越来越高。
“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让市民真正成为了文明创建的主体。”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说:“当每一个市民都自觉的为建设幸福家园添砖加瓦时,你才能真正理解文明创建的力量和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