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神话从何而来

2007-04-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费建中 我有话说

一些厌学、自卑、叛逆的孩子,在父母看来对他们已束手无策了,在老师眼里也认为无可救药了。然而,当这些孩子来到夏山学校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觉地学习,自主地生活,自信地发展。多年后,他们成

了杰出的设计师、医生、演员、音乐家、科学家、数学家……夏山学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神话。

读完《夏山学校》一书,作为同行,不仅仅是敬佩,而更多的是启迪和感悟。什么叫“以人为本”?什么叫“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些现代的时尚口号,在书中被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个案深刻地解读着。“让学校适应学生的发展”,这就是夏山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

是强制性教育学生还是让学生自由发展,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形式。在传统的教育中,显然是采用强制性的教育,学校就是给学生定规矩、授知识的。因此,好学生的标准划一,学生缺乏个性。学生均围绕着学校培养的目标适应着学校的教育,适应着学校的生活。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甚至是个坏学生。而在夏山学校,学生有着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他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发展而不受考试限制,甚至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样做不等于放任、放纵学生了吗?没有了规矩、没有了约束,那些年幼无知的学童该怎样读书做人,还谈什么教育?然而,恰恰相反,夏山学校的成功,在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按照孩子成长的客观特点而进行教育的。因此,该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在这成功的背后,留给我们教育同仁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孩子具有幻想、贪玩、渴望赞许、不要有约束等童心,而且喜怒无常、悲欢多端,这些真实的内心感情,均被夏山学校的老师一一洞察,他们以情育人,因人而异地开导、理解、共鸣,与孩子们同甘共苦,心心相映。他们认为:“只关心学生的头脑,而不关心学生的情感,就不是一个好教师”。教育是生命体之间的交流,生命体是有情感的,它需要热忱呵护,不容伤害。一旦伤害,那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常说的以情优教,说的就是可以用情感来感化学生、优化教学、促进教育。

教师一定要放下自身的架子,以平等的意识和态度与学生相处。夏山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且放手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在夏山孩子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允许犯错、说谎……这些看似迁就学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体验、感悟、启迪。教师成为孩子伙伴、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共同体,他们很少说教,他们有着“蹲着身子与孩子对话”的平等姿态,在教育的互动中,共同发展。因此,夏山学校的孩子没有恐惧、没有压抑,身心活泼而健康。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兴趣中成长。孩子生性喜欢玩,夏山学校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来培养孩子的智力、能力和活力。我们很多成人包括老师、家长,往往是限制孩子玩的。可在夏山的老师却认为“不让小孩玩个够,对于他们的伤害是很难估量的”。因为玩中大有学问,玩中能增长才干。所以夏山学校也可以称为一个游戏至上的学校,孩子们是在游戏中非常快乐和幸福地受教育着、成长着。

  《夏山学校》[英]A.S.尼尔著南海出版公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