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7-04-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学科建制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

张云飞在《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文献学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系统的科学研究而再现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原本状态、总体面貌、历史进程、科学内涵和思想实质而展开的科学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文献考据学

和马克思主义文献诠释学两个方面。前者着重于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考据,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后者着重于对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义理的诠释,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只有把考据和诠释统一起来,才能建立统一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

强化执政意识

郑权在《理论前沿》2007年第6期撰文认为,执政意识是党的意识在执政条件下的强化、提升,是政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一个政党获得执政地位后,要长期保持执政地位,就必须在对政权的掌握和国家的治理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执政意识包括依法执政的法治意识,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执政固本的基础意识,执政图治、拒腐防变的忧患意识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尤其是民主意识的增强,执政党的执政意识也需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增强。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执政意识就是要有保证权力始终掌握在我们党手中的观念,就是要明确认识到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始终从党是执政党这个基本事实和前提出发。

价值观研究与构建价值观体系

马俊峰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撰文认为,传统是现实的根,是现实的源,不理解传统也就无法认清现实,对传统的弊端指认不准,在现实实践中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旧道覆辙。中国传统价值观是由复杂的多种因素构成的,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多种多样,我们应该以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为目标,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合理分工,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对传统价值观的研究和现实中国社会价值观的调查。

法治原则发展的内在逻辑

杜波在《新视野》2007年第2期撰文认为,从法治概念的起源到法治理想的确定,法治的一般原则逐步孕育并产生出来,后转化为近代法治国家的标志,最后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的灵魂与核心。在这个进程中,蕴含着一种文化心理方面内在而独特的逻辑关系。把握这种内在历史文化逻辑,对于我们巩固从“法制”到“法治”的理论成果,深刻理解由依法治国迈向法治国家以及建设以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