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8日,是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6周年的日子。同一天,由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厅堂版《牡丹亭》将正式登堂北京“皇家粮仓”,进行为期10天的第一轮首演,以后,该剧将长期驻演于此。
“两个600年”的完美对接
今年5月,全国政协将为600年前的大运河,组织申遗考察团从皇家粮仓出发南下。而苏州作为大运河的江南重镇,其所拥有的600年历史的昆曲将同期北上,由此形成“两个600年”的完美对接。
昆曲,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在世界上属稀世珍宝。虽然,自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苏昆的《牡丹亭》和《长生殿》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但昆曲还是“南热北冷”,热度一直徘徊在宁沪线,有“国剧”与“百戏之祖”称谓的昆曲始终没有赢得应有的地位。在北京,除《长生殿》《桃花扇》及青春版《牡丹亭》三台大戏进京作过短暂表演,偌大皇城,一直没有南昆长期立足之地。
早在200年前,徽班进京揭开了中国戏曲史上“皇城文化”的篇章。21世纪初年,当昆曲进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后,“苏昆”的进京将具有更加深远的文化意义。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05年获得北京皇家粮仓10年的使用权后,就开始了致力推动南昆驻扎北京。这次他们在昆曲众多的剧目中选择汤显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并结合皇家粮仓特殊的建筑形态,推出“厅堂版”的演出形式,旨在立足京城,复归传统昆曲表演的“原真性”。
《牡丹亭》何以要做“厅堂版”
众所周知,昆曲最原始的表演样式来自江南的私家园林,一个大户人家拥有一座园林,蓄养一个昆曲家班,三五知己或同门同族雅集宴请,按全本或单出剧目出演,以娱心性,乃是豪门望族最时尚的文娱消费。民国晚期,中国戏曲的演出开始从传统的戏台向三面墙的舞台进化,以至于到目前为止,原始的戏台成为文物和遗址。
对此,作为出品方,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翔有新的认识,他说:“戏剧的艺术感染力来源于人物与情感的冲突,原始的折子戏只能停留在对昆曲艺术把玩的审美层面,而故事本身的戏剧张力完全丧失。但全本连台的演出方式由于时间冗长给观众的欣赏带来巨大压力。所以,精华本厅堂版《牡丹亭》将规避折子戏与全本连台的弊端,成为调动昆曲观赏兴趣、推动昆曲普及、实现审美共性的最佳版本。”应该说,普罗传播投资制作的厅堂版《牡丹亭》,从演员的表演程式、服装造型、舞美设计、音乐编配无不体现“原真性特色”。其基本的审美样式以复归传统昆曲的厅堂表演为原则,驭繁于简。在120分钟和500平方米的简洁时空中,构筑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写实与写意并存的景观。据介绍,厅堂版《牡丹亭》厅堂式的表演,不是现在的三面墙的舞台样式,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没有麦克风和扬声器,乐师现场演奏,没有伴奏带,却依旧有绚丽的衣香鬓影,依旧有婉转的曲笛幽咽,给人独特的艺术感染。
皇家粮仓坐落于北京东二环内的南新仓文化社区,东四十条立交桥西南角,与保利剧院举头相望。普罗传播在修复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的同时,也在寻找与这个建筑相匹配的文化项目。昆曲,这一充分表现中国抒情、抽象、写意、诗话美学传统的戏曲形式,从兴起至今已长达六七个世纪,并由于2001年入选“世遗”名录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典型。所以,备受瞩目的昆曲进入皇家粮仓,势必会令关注昆曲艺术的人士翘首以盼。当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其终点站皇家粮仓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昆曲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碰撞。
昆曲要争取青年观众
白先勇先生曾讲过:“青春版《牡丹亭》圆了青年演员的培养和昆曲传承之梦,圆了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和欣赏昆曲之梦,圆了社会关注昆曲和关注传统文化之梦,也圆了昆曲从业者探索职业剧团改革和艺术生产方式创新之梦。”然而,由于老一代京昆艺术家的谢世,北京昆剧界表演与教学领域后继乏人。厅堂版《牡丹亭》的推出,有利于挖掘年轻的昆曲表演人才,是一次用商业操作手段保护、传承与发展昆曲艺术的有益尝试。
王翔认为,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要延续、发展,关键在于青年,而吸引青年人来关注这门艺术,着急没有用,空谈也不行,重要的是有好剧目。而厅堂版《牡丹亭》,将凭借苏州昆剧团陈启德版《长生殿》、白先勇版《牡丹亭》在全国的影响力,向首都奉献一台彰显昆曲艺术文化品质与文化品格的优秀艺术作品,也向首都展示苏州城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