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华南农业大学与湛江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农垦总局共同签署“共建湛江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以科技兴农、产业兴农、扎实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协议,三方首批将开展包括水稻精准生产技术构建、雷州半岛旱地作物管道施肥技术研究和应用等10个方面13个合作项目。就在协议签订的当日,华南
打造“高校+地方政府+国企”合作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邢苗介绍说:“高校+地方政府+国企”三方的合作,将建立“一个模式”、创建“两个基地”、“三大版块”互动、实施“四大行动”,即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国营农业企业集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文明乡村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版块、人才培养版块、文明乡村建设版块联动;实施科技绿洲行动、博士团服务行动、科技兴村富民行动、农村能人培训四大行动。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表示,学校将充分集成科技优势、信息优势和成果优势,针对湛江和农垦在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选取一批项目成果进行组装,板块式推广;通过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建立一批有成效的科研和产业基地,为湛江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博士团”为农民送上科技大礼
“华农的农业专家是真正了解农村,体恤农民的!”在获得华南农大赠送的“华宝一号”玉米种子后,广东蕉岭县新铺镇长江村一位农民朋友感慨地说。2月11日,华南农业大学“信息直通车支农博士服务团”奔赴梅州市蕉岭县,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赠良种知识作年货,送科技礼品到农家,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咨询会结束时,“博士团”携带的600斤优质水稻种子和400包苦瓜、黄瓜、冬瓜等蔬菜种子全部发放到农民朋友手中。
2月12日,该校与梅州市五华县水城寨联合举行“信息直通车专家视频现场咨询会”。通过视频,专家们与水城寨农民进行对话,帮助解决农民在果树栽种、水稻种植、蔬菜栽培和水产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团成立于2000年9月,在多年的运作实践中,“博士团”逐渐形成和健全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共面向省内外开展了100多次的科技下乡“技术培训”,前后吸引了600名左右的研究生参加,下乡地点涵盖到韶关、梅州、惠州等省内几个主要的地级市以及广西几个贫困县。
与各级地方政府签订近千项合作合同
华南农业大学走自主创新道路,开创了“科技绿舟”成果推广模式。“科技绿舟”集成学校的科技、人才和信息优势,以企业为核心,政府为纽带,高校为动力,在整市(县)范围内,搭建与市(县)地方政府的全面科技合作平台,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段内“板块式”集中推广一批适用、先进、配套的科技成果。
“科技绿舟”成果推广模式克服了传统推广转化模式存在的地点分散、农民文化素质低、技术不配套等难题。2003年11月,“科技绿舟”成果推广模式首次在广东省云浮市试航,学校与云浮市签订了68个科技合作项目,这次合作对云浮市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产生了较大的规模化效应。2005年3月,学校又与梅州市建立了农业产业化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华南农业大学和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合作协议》,同时还签署了油茶产业化开发、脐橙产业化开发、橄榄贮藏与深加工技术开发、优质有机稻米生产全程监控技术合作等多项具体的合作协议。目前“科技绿舟”成果推广模式已成功签约的市(县)还有揭阳市、汕头市、阳山县。
据统计,“十五”期间,华南农业大学与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签订近千项合作合同,经费超过4000多万元;高新技术成果直接催生多个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实践“科技绿舟”模式,建立了4个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参加各类成果展示活动和举办科技集市100多场,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农民近15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和科技图书近10万份(册),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约5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