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先生的《语言的力量――近代以来中国“新词语”的演变》一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语言,使我们对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破解了我们心中的一些疑团:语言为什么会发展和变化?它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它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是什么?了解到这些,就不会因为一时听不懂的新词而抱怨,也不会因为一些混用的
很多人建议禁止或规范使用新词汇,他们担心新词汇的侵入会破坏我们已有的语言系统,担心多样化的选择会破坏语言的统一性。我想社会本身对新语言就有自我选择、自我净化的能力。现在的流行时尚可以说,既能瞬间遍布全国乃至全球,也能瞬间销声匿迹。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很多新词汇其实也就是一种流行,经过时间和社会的选择、过滤,一部分新词汇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譬如DNA、忽悠、恐龙、PK,等等;另一部分新词汇不被社会所看好,于是就被人们所摒弃;对于新词汇,让社会来自我选择,比我们人为强行禁止要好得多。
一种新词汇能否被接受使用,是社会对其进行调节过滤来实现的,也是国民认可的结果。一些新词汇能够盛行,既有其丰富的表现力、朗朗上口的音律,也有其生动活泼、新奇有趣的特点,既然有些词汇能被社会广泛接受,意味着社会对其成功的进行了过滤,那么我们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再说,语言本来就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如果新词汇使我们的交流更加便捷、省时、流畅,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拒绝使用它呢?同时,纵观历史的发展长河,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近年来,国内兴起的上网、双赢、打假、WTO、DVD等单词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现在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运用范围,成为我们语言的一部分;另外,像沙发、咖啡、坦克等舶来品词汇也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被人们广泛接受。
对待语言的发展,我很赞成雷颐研究员的观点。我们不应该对一些网语、外语等新词汇采取片面排斥、抵制的态度,我觉得应该以一颗更加豁达和自信的心。 江苏南京李祥辉
关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我认为语言和社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二者“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输出”。语言的发展会带来社会的变化,同时,社会的变化也将促进语言的发展。
关于如何对待外来语言,我认为如同经济一样,语言的发展也有内生型和外向型之别,既有内部生成的,也有从外面引入的。正因如此,一种语言在“双管齐下”的合力作用下,发展速度得以加快。需要明确,我们主张纯洁祖国的语言,这个“纯洁”不应该是封闭自己或排斥别的语言,而应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用开放的胸襟吸纳其他语言合理的成分,以此丰富自己。
我们发现,在语言发展的某一阶段,由于不同语言正处于“交锋期”,往往会“乱”一些,比如“五四”时期的文白夹杂,对外开放之初的中英文混合,步入信息时代的网络语言与文本语言的交错使用。这都是过渡期、调整期,不必过于担心,那些将要“死去”的词汇、外来词汇或新式词汇,都会在人们的传播使用过程中优胜劣汰。毕竟,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经过使用,大家能够认可的,便于交际的,最终会为人们所接受,反之则会昙花一现。
总之,我们面对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地球村时代”,语言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化中,从中发展和丰富自己。 江西赣州章贡区委陈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