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的可读性

2007-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本道 我有话说

一座城市是可以阅读的,只是如同一部书或是一篇文章一样,有的城市无论在层次、结构、细节等诸多方面都能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但也有的面目不清,芜杂冗长,让人望而生厌。

一座城市从形成到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承,即它的“母体”。阅读一座城市,也往往应该从它的历史渊源开始,再看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否

一脉相承抑或是“离谱”。如法国的芒萨屋顶,德国带斜线的方格墙,意大利的半圆拱卷窗和外廓,都蕴含着大量母体传承的信息。如果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把自己原有的母体群建筑全部拆掉,或仅留下个别几栋充当标本,那么不单是破坏了这座城市的功能,而且在城市的“可读性”上也使人感到茫然而枯燥。阅读北京,离不开它的城墙、胡同和四合院,故宫实际也是个大的四合院。同样,阅读上海,里弄也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南京路和淮海路两旁的联排商厦也属弄堂的派生物。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诸多原来各具特色的古城,都逐渐统一到“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中去了,北方的城市,如北京、天津与南方的上海、广州、重庆的总体形象都大体相同。具体到每个建筑物,都是各行其是,东一栋、西一栋的高楼大厦争奇斗艳,一栋比一栋高,谁都想成为标志性建筑,结果谁也成不了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开放领域的拓宽,国外某些新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为我所用也是势在必行,但这些都不应该破坏我们以往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应该依据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好原有的城市形象,妥善处理好建筑布局中个体与群体、新与旧及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在统一中求变化。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主宰一座城市的当权者能否顺利执政的一条原则。两年多以前,法国巴黎市的市长贝尔特朗・德拉诺埃还是一位深受市民拥戴的亲民、廉洁的市长,然而当2003年他公开表示要“打破不准在巴黎市内建造高层建筑的禁忌”之后,即刻激起了市民和媒体的公愤,更有人认为他因此会成为“巴黎历史上的罪人。”因为在法国,从18世纪起就有了“遗产保护”的概念,人们认为,“历史古迹保护”的内涵,不仅有“不该拆的不拆”,也应该有“不该建的不建”。巴黎历届政府的重要市政成就不在于“多建”,而在于“少建”或“不建”。直到1977年,时任总统的德斯坦主持制定了一个规定,巴黎市区的建筑不得超过37米(约12层楼)。更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极力反对市长德拉诺埃主张建高层建筑的人们曾说:“巴黎不能再犯北京的错误!”痛哉此言!

一座城市对于拥有这座城市的市民而言,还应该有一种归属感。我蛰居的这座小城盘锦坐落在中国少有的平原湿地之上,又是一座因石油而兴的城市。古渤海文化养育和滋润着这块黑土地上的万物生灵,有大小21条河流在这里入海,她其实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这座城市诞生只有二十几年,我不奢望她具有现代化大城市所具有的一切,更不愿她仅仅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组合物。我希望她能有自己的灵魂,哪怕只是小家碧玉,却也楚楚动人。前些年听说这里要建一座博物馆,我觉得这并非是她固有的“语言体系”,因为不要说这样做要耗费巨资去收购文物,即便是凑足了文物,也并非是这座城市的文脉。由此让我想起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历史不过百余年,也并无多少文物可言,而他们却从实际出发,建了一座贝壳博物馆,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这座城市海洋文化的渊源。还有广西北海市的南珠宫博物馆,也同样加深了我们阅读那座城市时对其整体文化的理解。

后来,盘锦市博物馆停建了,代之而建成了一座别致的美术馆,开馆至今已经吸引国内诸多美术家、艺术家和各界群众的光顾。这使我在阅读我的城市时,看到了一个新的闪光点。每当我在美术馆中看到那么多普通人对艺术和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就感到这座城市有了自己的灵魂,有了一种流动在街头巷尾、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背后的温暖,它使每一个居住在我们城市里的人感到精神充实,生活幸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