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忆激越的马蹄声

2007-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先义 我有话说

那还是1986年的夏末秋初,正值全国上下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南京军区作家江奇涛的《马蹄声碎》等一批长征题材的中篇小说相继发表,并在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军旅文坛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如今,整整20年过去了,剧作家姚远把这部同名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了舞台,我心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几分疑虑:小说写的是

长征中5个掉队女兵追赶队伍这样的非主流事件,作为话剧搬上舞台,能行吗?

带着这样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走进了剧场。然而,剧场的演出效果却出人意料地好。从大幕开启,作品便以5个女兵的精彩故事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伴随剧情步步深入,剧场内常常听到观众的抽泣声。在舞台呈现渐渐进入高潮,及至结尾处,全场观众自发地长久肃立,并以雷鸣般的掌声向演员致谢。一部话剧,能引起如此的认同和强烈的心理共鸣,可以说是我始料未及的。

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不愧是以《霓虹灯下的哨兵》、《柳堡的故事》、《虎踞钟山》等经典剧目而著名的团队,而这部《马蹄声碎》一波三折、层层递进的从容叙述同样精彩。1936年,在中国的川西北,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5个羸弱的女兵掉队了。掉队的原因,是受命去接通被敌人炸断的电话线,而就在女兵们把电话线接通的一刹那,总部特急命令传来:为摆脱敌人重兵追击,部队必须火速开拔。无奈之下,师首长只能给数公里外的5位女兵留下一张让她们赶队的纸条就匆匆开拔了。于是,5位女兵开始了追赶主力部队的艰苦跋涉。一路上,她们历经了疾病的折磨、生产的艰难、战友田寡妇牺牲的悲痛以及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当剩下的4人带着田寡妇刚出生的婴儿到达大河南岸,即将追上就在大河北岸的主力部队时,敌兵也尾随

而至。为了摆脱危机,红军总部不得不下命令炸毁了渡河的木桥,于是,几位女兵又被困在了河对岸,生命陷入危境。就在此时,一个曾在胡宗南部服役、后来当了逃兵的当地汉子来到,声称他受人之托送她们过河,可条件是她们当中刚刚生了孩子的田寡妇和孩子必须留下与他过日子。生死危难面前,女战士隽芬抱着孩子自称是田寡妇,决然留下……当指导员冯贵珍和战士霞妹子、张大脚含着热泪握别隽芬之时,伴着音乐响起,是隽芬那美丽而婉转的歌声:“小肚兜兜呀红又红,我带妹子去参红。手拉着手儿踏上了革命路,盼的是那个社会哟早成功。”大幕将落,几位女战士相拥着汇入了主力红军的铁流,悠远的军号声在暮色中响起,不绝的火炬如一条长龙蜿蜒在漫漫征途上,马蹄声声敲打着大地如咚咚的战鼓,渐行渐远……

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被南京军区的艺术家们用舞台语言娓娓道来。这其中,无论是英勇无畏、临危不惧的女指导员冯贵珍,纯真可爱、柔中有刚的隽芬,美丽动人、性格质朴的霞妹子,还是从农家女刚刚走进红军队伍的张大脚、田寡妇,她们的人生都显得是那样美丽而辉煌。她们无比坚定的革命理想,那种在生死面前无所畏惧的高尚品格,那种对革命胜利始终如一、一往情深的执著向往,都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作为一部写长征题材的话剧,剧中没有浩荡的队伍,没有炮火硝烟,但却演绎了一曲高亢悲壮的理想之歌,一曲激越豪迈的英雄赞歌。尤其是剧中描写的三处生死,英勇悲壮、催人泪下:红军团长陈子昂在身负重伤后永久性瘫痪,为了不因为要照顾自己而造成减员、拖累战友,他毅然举枪,壮烈殉国。在以往的戏剧舞台上,陈子昂的举动是犯了“大忌”的,但在这里,由于恰当而精确的处理,他的死显得与战场上一样英勇悲壮。正是这一枪的精湛表现,使戏剧效果得以升华。此外,田寡妇的牺牲、隽芬过河前的生死抉择,也都表现得撼人心魄,让人久久难忘。作为一部以写女性为主体的话剧,作品对人性和命运的探索,应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创新性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