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学者与成果的评价应从重数量转到重质量

2007-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李玉兰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  “对学者与成果的评价应该从重数量转到重质量。”山东大学原校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今天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三次工作会议上发言指出。

曾繁仁教授说,首先应该肯定建立学者与成果的评价体系是完全必要的,一种科

学的评价体系必将对学者的学术工作产生极大的激励,对学术的发展与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体系带有导向性与指挥棒的作用。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同时又非常复杂的课题,这也是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

应该说,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正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评价体系从无到有,无论从哪种意义上都是一种进步。但是目前评价体系也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是功利化倾向明显。目前的评价体系基本上与学校的评估、经费的划拨、“211”工程、“985”计划的评定以及学者的成绩、津贴完全挂钩,于是论文的发表由核心期刊到SCI、EI、CSSCI。甚至对博士研究生毕业都提出这样的要求。评估体系设定的目标应将学术水平的提升放在首位。二是理工化倾向严重,常常以经费的数量与经济的效益作为最重要指标。其实理工农医文各个学科都是各有特点的,甚至同样是文科,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三是有严重的数量化倾向,当然评价体系中一定的数量要求是必要的,但是完全讲数量则是不科学的,必将起到不良的导向作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和有的高校提出的“代表作”的要求是比较科学的,评价的时候不是提供所有的作品,而是提供代表作。我们的评价应该从重数量转到重质量。四是短期行为,一个成果,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其学术价值与影响一般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学术评价既要尊重同行专家意见,又要在较长的时间中加以鉴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