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的毕业生给母校带来的骄傲最多
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分子 |
在潍坊医学院的毕业生中,有一长串在山东百姓心中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的名字。他们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全国人大代表,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更有查遍所有传媒资料库也极难见到踪迹的平凡人。但他们都长期在基层为百姓治病疗伤,都是一方百姓心中敬重的名医。如果你拿着他们的名单走在胶东半岛,走在沂蒙山区,走在山东省任何一个县,你总能找到一大批朴实的百姓,指着其中的名字动情地告诉你:“这是俺的救命恩人!”“这位大夫对俺太好了!”
在潍坊医学院,那一个个为母校换来荣誉的毕业生的形象经常像电影镜头一般出现在老师们的眼前:
――高绍作,1958年毕业,服从分配到贫困的沂源县,从事麻风病防治。他动员麻风病人集中居住,麻风病人就和他拼命,患者家属也拿着锨镢锄头往外赶他。更有甚者,高绍作还受到那些“谈麻色变”的老百姓的歧视、非难,未婚妻离他而去,父母也宣布与儿子脱离关系。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高绍作在基层一干就是28年,从一名普通大夫,成长为麻风病防治专家,多次当选所在地和全国先进模范,还担任了县医院院长和县卫生局局长。
――青岛平度店子镇医院院长邓启义,上世纪80年代的毕业生,他有多次机会可以离开基层到条件更好的县以上单位工作,但基层缺医少药的现实和百姓眼巴巴的期望使他坚持了下来,且一直工作在乡镇卫生院。当地百姓说,邓启义不仅是他们的贴心医生,而且为乡亲们建成了一座舒适的“大医院”――小小的店子镇医院如今已建成青岛市及山东省明星乡镇卫生院。邓启义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和青岛市劳模。
潍坊医学院副院长秦玉明说,在潍坊医学院校史上,大批扎扎实实在基层服务百姓的毕业生不仅收获了百姓的爱戴,而且在业务上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回报给母校的荣誉也最多。
潍坊医学院地处鲁中地区,学校定位决定了培养人才必须面向基层。即使今天学校毕业生的考研比例已经超过30%,不少校友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和各级干部,但学校仍然高度强调面向基层,他们着力培养学生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成为治病救人的一专多能人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的精神。
医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医德
在潍坊医学院,有很多学生能背诵该校德育教育专家姜维茂教授的两段话:“纵观一部医学史,凡是有作为、有造诣、有重要贡献的医务人员,无一不是把发展医学科学事业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作为自己的崇高医德信念。如果你观察该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的轨迹,你一定能清晰地感受到医德的分量。
张希增,一个与丝虫病整整打了40年交道的潍医毕业生,经过潜心研究,其“桑叶注射液结合绑扎治疗丝虫病下肢橡皮肿”的医学实践为数以万计的沂蒙百姓夺回了生命。该成果曾获全国卫生科学大会奖,被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成电视片,被写进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和百科全书,并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疗法”。然而,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全国著名专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我终身难以报答。
秦泗河上世纪70年代末毕业分配到莱芜市苗山镇医院。在莱芜市的村庄,他陆续发现了200多个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孩子们在地上借助屁股艰难挪步的镜头让他感到不安。他艰苦探索、潜心钻研、多方学习,终于在矫治婴儿瘫后患症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为儿麻矫形康复作出了突出贡献。截至1995年,秦泗河已手术治疗近两万名各种残肢病人,其科研课题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秦泗河本人也因此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不久前,当有人建议秦泗河著书立说时,他回答说:“不,我首先要争取在60岁前再帮助几万名儿麻患者站起来!”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这是潍坊医学院始终强调的八个字。他们也因此常常听到对毕业生有这样的评价:有爱心、后劲足。有人统计,潍坊市从市到下属12个县市区卫生局局长、县医院院长,大多是潍坊医学院的毕业生。
学校医德教育应当影响毕业生行医全过程
潍坊医学院长期坚持这样一个独树一帜的理念:医德教育周期长,要把医德教育延伸到学生毕业之后,影响毕业生行医全过程。
独树一帜的理念需要用独具特色的医德培育体系去落实。
――潍坊医学院把教育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医德素质培育的根本宗旨。很多学生能背诵该校教材中那些经典的语句:“我永远牢记人民医师的光荣称号和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责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扬革命人道主义,对病人极端负责任。”
――潍坊医学院十分注重医德素质培育内容的创新。全国第一个医学院校毕业生誓词是1982年1月该校在第二次全国医德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该校在全国医学院校率先制订了《实习医师医德规范》,并纳入学校学生手册一直使用至今;在全国医学院校较早编写了《医科大学生医德教育概论》;牵头编写了《新编医学伦理学》教材,并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开设的“医学伦理学”被批准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获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称号;2005年2月该校承担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潍坊医学院坚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学习知识与培育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相结合。该校1983年提出:“学生必须把医德修养摆到重要位置上来。”1998年提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2年提出:要“按照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教育医学生自觉培养高尚的医德、完善的人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2006年,该校又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潍坊医学院建立了医德教育信息反馈网络。他们通过参加医学伦理学学会等相关活动,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医德状况;抽样调查毕业生的医德表现,提出进一步加强医德教育的措施;邀请医德修养高尚的校友返校作报告,为校刊撰写文章,介绍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扩大和深化医德教育的影响。他们还把医德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继续教育)、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和延伸医德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近年来在全省医疗卫生单位作医德医风专题讲座130余场。
在山东,潍坊医学院的毕业生一向以“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著称――这九个字的评价可谓来之不易。从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该校“厚德、博学、笃行、济世”的校训和长期的医德教育正在发出朴素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