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为配合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化,中华新闻传媒网定期邀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和优秀新闻工作者举办独家系列访谈,以现代化手段充分展现这些先进人物生动传奇的新闻工作人生,传递催人奋进的新闻精神,大大增强了他们作为新闻工作者楷模的社会辐射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华新闻传媒网系列典型宣传报道突出“特色、独家、互动”等特点,网站开通至今不到90天,每周一期的“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系列访谈”已走向常态化,还开始了对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系列访谈。
目前,中华新闻传媒网已对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中央电视台记者冀惠彦、解放军报记者范炬炜、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喜民、内蒙古日报记者刘少华、天津今晚报记者鲍国之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直播等先进技术手段,使优秀新闻工作者与网民实时互动交流,展现了他们充满激情,充满理性和责任感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网民反响热烈。
曾经五次赴伊拉克做战地报道的冀惠彦,多次经历生死考验,却是33岁时才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从当时“对新闻一无所知”到如今成为“‘水深火热’中记录历史的新闻战士”,冀惠彦在工作中是怎样弥补知识的不足呢?在访谈中,冀惠彦用“工作就是享受”的理念和传奇般的采访经历回答了这个网民最感兴趣的问题。他说,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你才能够感受到新闻职业、新闻工作的快乐。
范炬炜曾经与另一位军报记者一起骑自行车走完1.8万公里海岸线,驾车走完2.2万公里边境线;曾沿当年进军西藏的路线,完成了“重走当年我军进藏路”连续报道;曾随“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连续远航三大洋,完成单船出海时间最长、跨越海域最多的海上航行采访;曾对全军所有海拔5000米以上驻兵点的采访;他还从发射场、着陆场和远洋测量船上,采访报道过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等飞船。访谈中,他讲述了自己从军事科技记者到“专家型记者”的成长历程。
“行万里路”的王喜民,在2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徒步穿越燕山、太行山、坝上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沿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中原麦海、青藏铁路、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千里风沙线采访,成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名记者,“吃苦吃苦再吃苦!奋斗奋斗再奋斗!拼搏拼搏再拼搏!”是他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他的许多稿子都是写农村和一线工人的,访谈中有网友说:中国石油管道职工感谢您!您是人民记者工人挚友!访谈中,他还结合自身经常出入险境进行采访的经历回答网友提问,提醒青年记者如何在采访中进行自我保护。
被誉为“大草原激情的歌者”的刘少华,深情地讲述了他扎根大草原,热情讴歌民族团结,与边疆牵手,与草原同行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还与网民交流写作秘诀,正因为“笔下有情,心中有爱”,在宣传牛玉儒先进事迹活动中,刘少华含泪写出了长篇通讯《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
被称为新闻圈里的“拼命三郎”的鲍国之,当了10年记者后,又做了10年编辑,共组织编辑了3万多篇、上千万字的要闻稿件。“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融于组织、编辑的每一篇稿件中”是他的新闻追求。他通过组织新闻报道和社会公益活动,推动解决了近10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以及城市拆迁中特困群众的住房等社会问题。他通过组织创新系列报道与创新评选活动,使40多万市民主动参与创新评选,2000多家企业单位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把党中央的决策和市委的精神变成广大群众的意愿和社会行动。他策划组织了中国科学家和新闻记者首次深入亚马孙无人区科学探险考察等一系列跨国科考活动,展示了我国科学家的科学探险精神和中国新闻记者的风采。访谈中,他与网友分享了他总结并成功实践的要闻报道“三个必须”的采编体会:必须从维护提升党的执政形象出发,必须把社会责任贯穿始终,必须落脚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被誉为“记者的榜样”的赵亚辉,怀着“无论你遇到了什么,一定要百折不挠地坚持自己的理想!”的激情,讲述了一个青年记者的成才之路。访谈中,他与网友交流了“抓住机遇,千方百计到新闻现场去”的经验,正因为这样,他曾随神州5号远洋测量船跋涉三大洋跟踪采访近3个月,第一时间赶赴伊朗巴姆地震重灾区现场采访,随中美联合冰川科考队在喜马拉雅山冰川徒步采访近2个月,第一批奔赴印度洋海啸重灾区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现场采访,随中国珠峰测量队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攀登和测量珠穆朗玛峰的全程跟踪采访,随潜水员潜入云南抚仙湖底水下古城现场采访,并曾多次深入西沙群岛、沙漠腹地、雪山深处等艰苦地区采访。“认真做好你自己要去做的每一件事”是他成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