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辽宁:薪火相传劳模辈出的沃土

2007-05-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赵佳 本报记者 毕玉才 苗家生 我有话说
“五一”前夕,沈阳市铁西新区的80名劳模高高兴兴地搬进了专为他们建造的11层大楼――劳模新居。曾在1954年受到过毛主席接见的老劳模步广忠,手里攥着新房的钥匙,眼里笑出了泪花。

辽宁省总工会主席王俊莲说:“辽宁是一个崇尚劳动英模辈出的省份,劳模身上体现出的奉献精神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有

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战胜各种困难;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不断创造奇迹!”

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

这是一组令人心情激荡的数字: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各条战线涌现出省以上劳模24939名,至今健在的有12375名,其中全国劳模884名,省劳模11491名。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职业岗位各异、贡献大小不一,但在他们平凡履历的封面上,无不写着八个辉煌的大字:劳动伟大、劳模光荣。

不分白天黑夜、不顾雨雪严寒,在十里厂区收集了上千种材料数十万个零部件,从废墟中拣回来三座高炉的孟泰;大胆挑战传统观念,仅用9个月时间就取得驾驶火车资格的我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发明“万能工具胎”,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王崇伦;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被党中央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的尉凤英;实现技术革新780余项,其中18项填补了国家空白的“技术革新大师”张成哲……这一系列闪光的名字曾经照亮了年轻的共和国的天空。如今,这些本应活跃在报纸荧屏上的形象除了去世的之外,大多数仍然活跃在劳动第一线,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上空不落的“恒星”。

1997年3月18日,沈阳市成立了一个劳模物业管理公司,发起人有技术革新大师张成哲、全国第一个工人工程师王凤恩、全国刀具大王金福长、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12次列车第一任车长张敏媛、抗美援朝功臣金润素……如此豪华阵容的劳模公司却从事着再平凡不过的工作――呵护沈阳的内河新开河。三十几个年近耄耋的老人,不到一个月时间,清理垃圾3000多编织袋,重35吨,掩埋砖瓦石块近100立方米。他们长年累月地巡视在几十公里长的河堤上,把个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新开河梳理打扮得像个眉清目秀的少女,唱着歌儿穿流于沈城的大街小巷。大连市沙河口区李家街道锦霞社区有个“劳模110”,26名队员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年轻”的63岁。提起他们,周围的居民们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别看他们年龄大,可一听到谁家遇到困难,行动速度绝不亚于年轻人。”

劳模精神的永恒旋律

辽宁省劳动模范、北站地区环境卫生管理所管理员教玉章,10几年来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公厕保洁。厕所虽小,但为人民服务的天地广阔。他订了3份报纸,若干杂志,并在厕所里开辟知识园地,介绍公厕知识、公厕文化、常见病防治知识;还预备了打气筒、修车工具、针线包、小药箱、婴儿车、雨伞,以备入厕者不时之需;为了解决旅客找厕所难,他一座公厕一座公厕核实,将市内5区主要街道的220个水洗公厕位置制作成《导厕图》,旅客只要打电话或发短信说明自己所在位置,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得到答复。

劳模精神薪火相传,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新时期劳模精神,不仅体现为艰苦创业,更表现为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

沈阳拥有9所国家级科研院所,22所高等院校和数万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但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专门技能人才却严重匮乏。为了解决老工业基地的燃眉之急,几年前,张成哲与当年的“机械大王”沈延刚、“磨工大王”孔庆堂等一批老劳模集体“出山”,创办技工学校;今年2月10日,他们又与6对顶尖级新劳模在拜师卡上签字。沈阳鼓风机集团的王英杰拜其父――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劳模王春香为师,父女二人的经历恰好勾勒出两代劳模从“老黄牛”到“千里马”薪火相传的演变轨迹。父亲说:我过去能当上劳模,就是因为快干,巧干,干得多,而女儿是新一代劳模、“五朵金花”之一,则是干得好,干得精。“五朵金花”主导设计的我国首台4万立方米流量空气压缩分离装置,填补了我国大型空分压缩机组国产化空白,让中国重工业无限地接近了世界;而拜张成哲为师的徐强更是创造了国内大型齿轮加工4级精度的全国之最,被国内外同行们称为“徐强精度”,让“沈鼓”牌透平式压缩机拥有了与美国通用、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正面交锋的实力。

永远是劳动者的节日

尽管实行了五一黄金周,但是在辽宁,旅游从来没有盖过劳动的风头,劳模始终是黄金周里当之无愧的主角,今年也不例外。4月14日晚,沈阳市总工会与沈阳电视台联手推出庆“五一”系列主题晚会《新老劳模大会师》;4月26日,全省庆“五一”暨创“五型”班组建一流职工队伍表彰大会隆重召开。5月1日上午,60名劳动模范作为特约嘉宾将与沈阳市四大班子领导一起,共同出现在世博园凤凰广场上,共庆世博园开园一周年暨世遗会倒计时40天庆典。

在鞍钢齐大山铁矿,劳模的照片挂上了路边灯箱;在沈阳铁西,劳模的形象跃上了浮雕墙;在钢都鞍山,有孟泰公园;在煤都抚顺,有劳模大道。大连劳模主题公园两侧,修建了刻有131位劳动模范事迹的长廊;在沈阳铁西劳动公园内,矗立着一组青铜塑像,闫宝义、吴大有、马恒昌、王凤恩、蒋新松……大理石基座后面镌刻着这些劳模的生平事迹。在劳模浮雕墙落成揭幕那一刻,时年73岁高龄的全国劳动模范李素文言语哽咽:“人民没有忘记我们。”

2004年12月26日,冒着零下29摄氏度的严寒,刚刚到任12天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来到抚顺最大的棚户区莫地沟。看到这些为共和国付出了巨大牺牲的老矿工们仍然住在四面透风、低矮潮湿的简易房里,书记的眼睛湿润了,他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搬出棚户区!此后不到二年时间,辽宁14个市共有34.5万户,120万人一步跨越50年,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2005年10月31日,地处风景秀丽的沈阳棋盘山景区,背靠天柱余脉、占地面积近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总投资4500余万元的辽宁省劳动模范敬老院,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当劳模时,尉凤英的大幅照片曾被摆在沈阳太原街生生照相馆最显眼的橱窗上,“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尉凤英成了“牛鬼蛇神”,她的大幅照片也不知去向。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找到了尉凤英,她颤抖着双手打开一个纸包,里面赫然露出尉凤英当年曾经挂在生生照相馆里的巨幅照片,她说:“我知道你是个好人。”尉凤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知道在那样一个年代,“窝藏”这张照片要冒多大的风险。改革开放后的2005年,省委副书记王万宾走访时,发现尉凤英家住房条件较差,当场要求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如今,尉凤英已喜迁三室两厅新居。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患糖尿病达14年,五六年前就发觉眼睛看东西模糊。经检查她患了白内障。媒体披露后,市民纷纷打电话表示慰问。沈阳九院立即启动了“为劳模送光明行动”,为田桂英大娘实施了“超声乳化白内障植换人工晶体”手术。手术后,田桂英大娘视力由原来的0.25提高到0.6。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在辽宁,劳动永远是一个最光荣的字眼,劳模永远都是最受尊重的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