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有效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2007-05-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烨 我有话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农业自身弱质性的特点,客观上造成农业农村资金严重外流。通过分析资金流出的原因,创造条件建立资金回流机制,以提升农村对资金的有效需求、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无疑是当前的合理选择。笔者认为,要让资金回流农村,单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鼓励。

资金回流农村需要完善信贷投入机制

农村资金的“失血症”,已成为农村金融的顽疾。按理说,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应该是农民和农业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来源,但他们面临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过高问题。当资金需求方缺少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或者金融机构缺乏私人信息时,根据逆推归纳法,借贷博弈的结果就是一个“囚徒困境”,即金融机构不提供贷款,资金需求方到期不还款,无法实现“帕累托均衡”。同时,金融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和资金需求方较短的存续期所产生的有限次重复博弈,决定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次优方法是遵循信息与抵押品相互替代理论,即依赖资金需求方自身的经营行为衍生出有效抵押能力和发挥金融机构的信息处理能力。因而有必要改进商业银行的授信方式,改革信贷过度集权制,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经营环境、业务能力和客户状况给予不同的权限,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改进博弈预期,使博弈次数向无限次演化。根据博弈论的“无名氏定理”,多次重复博弈的结果可以改善博弈双方的经济福利,最终达到一个借款者还钱、贷款者放贷的高效率均衡。对于农信社,如果客户主体由农户转成“民办信用社”,交易成本可以大幅降低。这里有效监管“民办信用社”和农信社对“民办信用社”的贴现是整个改革成功的关键。可以考虑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监督农信社,而由农信社配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监管“民办信用社”三层监管架构。

另外,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信贷投入,重新担负起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等,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改制变为银行机构之后应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在贷款担保方式定位上,以质押和抵押小额贷款为主,适度发展保证和信用小额贷款;在经营方式上,以自主直接经营小额贷款为主,同时经营代理他行小额贷款业务,为农村建设提供资金。

资金回流农村需要金融创新

由于农村需要的大多是小额信贷,所以要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成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便民金融机构,扩大小额存单质押贷款范围,增强对城乡社区服务的功能。这些便民金融机构能够克服信息和交易时间的不对称性,通过消除借贷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而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供更加适合农村的信贷服务,实现更加合理的制度安排。孟加拉乡村银行就是成功的典范。该银行最初起源于一项旨在提供免抵押、免担保贷款给穷人协助他们脱贫的小额贷款试验,目前还款率高达99%,贷款金额达到46亿美元,成为首个成功在金字塔底部挖掘财富的“穷人银行”。这说明,农村金融是大有可为的,在商业上是可持续的。

国际经验表明,农村金融要取得成功,就要有一种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与还贷机制,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抵押机制,可以通过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甚至通过几户联保等方式替代不动产抵押,这需要信贷员真正走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服务。

同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变单一的信贷金融服务为信贷、投资、期货等多样化、综合型的金融服务;变间接融资为主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金融部门的作用,要使财政、金融政策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资金可持续回流农村需要产业支撑

资金回流农村之路无法回避一对矛盾因素:成本与风险。虽然政府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资金回流农村,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遵循的是比较利益原则,追求利润最大化,主导资源配置的是经济有效性而非社会合理性,规避风险、追逐利润是社会资金流动的内在取向。可见,单靠金融扶持不是长久之计。

为稳定资金持续回流农村,首先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稳定性和收益率。要考虑到农户的投资行为也日益趋向于收益最大化原则下的选择与配置,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之所以很少进行生产性投资,原因之一是他们很难在生产领域得到合理的回报,于是往往选择存入金融机构或者放贷,这不利于资金的持续回流。

其次,要为资金持续回流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家庭经营为核心的生产安排虽克服了集体产权形式的“低效率”和“搭便车”,但无法克服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农户往往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投资,导致对投资的“减退效应”。所以我们要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尽快形成一批适应市场、连接农商、农民受益的经济体。不同农村应结合自身特点着力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让农户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以提升农户对资金的有效需求。尤其是落后地区,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地的产业政策,优化投资环境,让外来资金可以产生好的回报预期。如果存在超额利润,那么资本自然会积极主动回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