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中山区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鲜明特色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成为该市第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样板。
目前中山区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三大运行系统”,即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障系统、教师培训机构的支持系统和校本研训的操作系统。在实现“双高普九”的基础上,
在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方面,2003年以来,区政府陆续投资800万元,用于教师进修学校校舍改造、设备更新及网站建设,大力实施“研训教师培训工程”,2006年教师进修学校被教育部首批认定为“全国示范校”。该区中小学全部达到大连市办学设施标准化,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化的基础上,大力实行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优质学校与相对偏远学校教师对口交流制度。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交流方案》、《对口学校帮扶实施方案》等文件,鼓励优秀教师到相对偏远学校任教。2004年以来全区易校交流了625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交流区级以上骨干教师217名,占区以上骨干教师总数的37.4%。
校本研训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校层面,中山区各中小学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教研制度和管理机制;在区域层面,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相关部门制定校本教研服务制度,满足教师专业个性发展需求,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科研一体化,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是中山区坚持多年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十五”期间,以《自主发展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等区域课题为龙头,大力实施“百名科研带头人工程”,构建起区域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引领教师把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青泥洼桥小学以“小学生发展需求教育”课题为牵动,实现教科研一体化,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推进了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中山区抓住国家远程培训的契机,依托教育部远程研修平台的优势,构建了区域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依托中山教育网和各校网站,建立了教师远程研训系统、教师博客群系统,为教师交流和师生互动搭建了一个广阔的服务平台,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2006年暑期,中山区2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育部全国万名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有60名中小学教师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学员,中山区被教育部授予优秀班级称号,成为炎热夏季中全国远程培训最炙热的明星。
中山区自2000年成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试点区以来,以“备课改革、校本教研、创造性使用教材”为突破口,以“调查发现―典型引导―研究交流―经验推广”为工作策略,建立起“科研、教研、培训”有机融合的课改工作联合体,成立了中小学课改研究核心组,建立起学校课改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制度,将“自主―合作―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全区教师队伍建设中,借助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求,唤醒了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实现了教师与新课程同行、共长。
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大创新模式,也是中山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法宝”。多年来,该区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构建了“行政宏观调控―学校自主管理―督导评估促进”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行政领导、专家和研训人员、教师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的“三结合”操作模式;“教师自主确定发展领域、自主选择发展方式、自主寻求发展途径”的“三自主”发展模式;在全区设立桃源小学、四十四中等6所点校,集中一批教育资源,专兼职结合,辅助点校提升教师素质,抓住一个“点”;充分发挥点校牵动、辐射作用,区域实施典型引路,整体推进,串成一条“线”;片内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达成一个“面”;区内外相互交流、观摩、实践、总结形成一个“场”,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觉学习,自主实践,实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等方面的自主发展。
有辛勤的耕耘才有丰收的喜悦,有汗水的浇灌才有沉甸甸的果实。中山区在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十五”以来,中小学获国家级优秀课43节,省级101节,市级356节。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创意方面形成良好的积淀,教师队伍层次结构合理,各类教师有机衔接,教师个体素质发展均衡,已建设成一支教育观念新、专业知识丰富、教育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名教师”、“阳光班主任”等工程,打造了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性实践能力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阳光班主任等多层次、多类别的骨干教师梯队;建设了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培养了40位能够独立承担省、市、区级研究课题的科研带头人。此外在“十五”期间,该区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真正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的“双赢”。研究课题获辽宁省“十五”科研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获一等奖的比率占全省的10.8%,占全市的54.6%,名列全省各市、区(县)之首。教师公开发表或交流论文1180篇,出版教育专著两部,论文集50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