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郭修斌教授(右二)与外军同行交流。
从普通课到国家精品课,从一片空白到建立完善学科,武警指挥学院内卫指挥学科部主任、教授郭修斌,在内卫学高地努力探索,出版《武警内卫学
创建完善内卫学
武警发展和建设急需内卫学科理论作指导,但研究这门新学科,要涉及十几个学科门类知识。在国内,没有专门的资料供借鉴;在国外,由于国体不同,更没有现成的理论可参考。郭修斌知难而进,几乎每天都是凌晨4点钟起床,每天以两三千字的速度组织相关书稿。有时为了一个概念一个定义,要熬上几个通宵。
为给内卫学作出准确定义,他走访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军事科学院,研究公安学、军事学、政治学和警察史等相关内容,阅读几百万字的资料;平时和外出开会,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和书店。多年来,他自费购买军事、政治、文学、历史、经济、法律书籍5000余册,手抄和复印资料上千万字。10多年来,他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凭着军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20多万字的《内卫学概论》初稿终于完成,填补了武警部队内卫学无教材的空白。
为完善内卫学体系,郭修斌冲击学科前沿,针对武警部队处置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暴力团伙犯罪的特点,提出把防暴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的设想。1996年,带着多年的构想,他到军事科学院和公安部,向专家请教对暴力事件分类的看法,并争取到国家立项,写出《武警防暴学》书稿。此稿在1999年通过鉴定,填补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空白,获得武警部队军事理论一等奖。为了这一成果,他从提出设想到立项到成书,前后用了10年时间,仅资料就装了几麻袋。
教鞭梢头有精彩
从拿起教鞭的第一天起,郭修斌就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他注意充实高科技、信息化、电磁环境等基础知识,弥补先天的不足。面对军事学、公安学、法学、教育学等30多门专业理论,他毅然踏上艰难的自学之路,每天下班后,郭修斌家也不回就骑车到几公里外去听课,常常吃不上晚饭。他研读各种与内卫指挥学科有联系的专业课程50多种,相当于一个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课程量。他自费购买图书数千册,手抄和复印资料500多万字,在苦读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郭修斌担负武警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中级培训、处(科)长班、预提支队(团)主官、团晋师班、国防大学武警军师职领导干部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主讲内卫学概论、武警内卫学、武警勤务学、武警处突研究、武警战略研究、执勤处突法规研究等课程,教学对象都是武警部队中高级干部、部队各级主官。为讲好每一节课,他反复修改教案;每次走上讲台,他都要带几倍于教案的教学资料,要作几倍于教学时间的教学准备,为的是能更多地给学员一些东西。
1999年5月,经过反复研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安排郭修斌担负国防大学外训系“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课的授课任务。任务下达后,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这些外军学员有五个语种,每期来自二三十个国家,有国防部长助理、总参谋部训练局长、陆军司令、军校校长、警察总监,职务不同,要求各异,给他们讲课,难度可想而知。郭修斌精心设计和准备,编写出一套内容丰富、逻辑缜密的教案。同时,还准备了上百道学员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做出最佳答案。当成竹在胸的郭修斌走上国防大学讲台时,面对一张张不同肤色的面孔,面对学员频频提出的国际社会和世界军事及民族宗教等热点敏感问题,郭修斌从容应对,精彩的授课赢得学员热烈掌声。许多外国学员为他丰富的知识和缜密的思考所折服,禁不住说:“郭,真是太精彩了!”
教鞭上的精彩,使他赢得全军“育才银奖”,多次被总部、学院评为优秀教员,连续3年荣立三等功。
衔泥筑巢为新燕
在自己奋力攀登学科高峰的同时,郭修斌不忘培养扶植后续人才。日日月月年年,他像燕子衔泥一样,一砖一瓦、一点一滴构筑内卫学科大厦,掖进年轻良才。
一天,一位年轻教员托人给郭修斌送来一份手稿。郭修斌看后,觉得稿子虽稍嫌粗糙,但有不少独到见解,因此,便热情邀请作者到家中交谈。郭修斌诚恳地对手稿提出修改意见。打这以后,郭修斌一直把此事挂在心上。为帮助作者解决一些理论上的难题,他多次用长途电话和到部队调研的机会同作者商讨,并寄去亲自推导的结果和多年积累的宝贵资料。几年后,这本初稿由十多万字充实到30万字的专著出版了。作者抚摸着封面感慨地说:“这部书的章章节节,都浸透郭教授的心血啊!”
这几年,郭修斌带了10名研究生。武警指挥学院内卫指挥学科部也从刚开始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40多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6人。十几年的奋斗,尽管郭修斌已堪称内卫学科的理论“大腕”,但他从不讲排场,出门往往选择乘公共汽车、骑自行车。为节约时间,外出讲课他总是安排夜间出发。石家庄指挥学校请他去讲课,他拿着提包坐一夜火车,下车坐汽车,到学校顾不得休息就开始讲课。他到吉林去讲课,半夜到长春站,怕打扰人家睡觉,就在火车站候车室坐到天亮,自己“打的”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