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血吸虫病防治:一场观念的革命

2007-05-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胡其峰 我有话说

提起血吸虫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病还有吗?”5月8日卫生部公布的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让我们的心情不得不沉重起来。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448个,与2005年相比流行县区增加了13个。目前,我国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达1亿,累计历史病人数1200万。这表明,血吸虫病依然

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四川省,钉螺分布环境复杂,环境类型多样,灭螺难度大。而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山深处的普格县更是备受关注――2005年,这个县的特兹乡被列为国务院血防办血吸虫病综合防治试点乡。不久前,本报记者来到特兹乡,实地了解当地血吸虫病的防治状况。

“大肚子病”:带给百姓无穷危害

从普格县城去特兹乡,汽车必须走三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一路上,陪同记者的四川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的吴子松抓紧时间,给记者上了一堂血吸虫病科普课。小吴是一位和血吸虫病打了多年交道的专家,他告诉记者,解放前,俗称“大肚子病”的血吸虫病曾给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男不长,女不生,骨如柴,人变形,体无力,腹水盈”这些形象的说法就是当时的写照。临近解放时,四川芦山县白塔村全村人都死于“大肚子病”,德阳市柳河村4组90多人中仅存2.5个劳动力,眉山晋凤古楼村190多人中156人死于“大肚子病”,绝户26家,绵竹县、什邡县均有因“大肚子病”十室九空、人绝户灭的记载。

吴子松告诉记者,血吸虫病给个人和社会均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急性血吸虫病病情凶险,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晚期血吸虫病常导致患者劳动力丧失,儿童可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妇女可影响生育;慢性血吸虫病可使劳动力下降。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患者因长期的医疗负担和劳动力下降或丧失导致贫困的事例屡见不鲜。甚至在一些地区,由于大量劳动力的丧失,使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缓慢、滞后,人们生活水平难以得到快速提高。所以血吸虫病还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人畜分居:最困难的防治工作

特兹乡位于大山深处,由4个村、19个组组成,全乡共有938户、3879人,是一个纯彝族乡。所有乡民几乎都散居在大山上。作为血吸虫病的重灾区,特兹乡防治工作最困难的环节是:如何实现人畜分居和怎样动员群众上厕所。

特兹乡乡长阿达子虎告诉记者,特兹乡文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彝族村民居住简陋,耕牛是每户家庭最宝贵的财产,耕牛没了,这个家庭赖以生存的支柱就没了。为了防止偷盗耕牛,千百年来人畜混居,老百姓更没有上厕所的概念,随地大小便,居住地环境属于典型的脏、乱、差。

吴子松告诉记者,血吸虫病是人畜(兽)共患的疾病,人、畜的粪便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牛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畜力,因其生活周期长,排粪量多,活动范围大,接触疫水机会多,是感染和传播血吸虫的主要畜种。研究证实,滩地上牛粪中的虫卵量占整个滩地总虫卵的90%,“一头耕牛相当于50个人的血吸虫病传播量”。

2005年,特兹乡被列为国务院血防办血吸虫病综合防治试点乡。一项动员和帮助群众人畜分居和修建厕所的工程也从此展开。阿达子虎告诉记者,国家目前已投入资金43万多元,为128户村民修建了畜圈和三格式无害化厕所。在村民王扎你呷家,记者看到两头牛和三头猪已经和主人“分居”,住到了专门修建的畜圈中。

说到为村民修建厕所,同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控中心主任张建华说:“2005年以前特兹乡只有在各村村委会有厕所,而且还没什么人用。现在修了厕所,更重要的是要动员老百姓用。千百年形成的陈规陋习,改变起来并非易事,这甚至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阿达子虎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还将为137户村民家修厕所,而且修好的厕所的使用率已经由原来的30%以下上升到90%了。而特兹乡31岁的副乡长阿冷子日说的一句话则让记者深思:“让彝族村民接受更多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才是问题的关键。”

治标治本:两手都要硬

采访中,记者在普格县特兹乡、荞窝镇等地的路边沟渠旁,时常碰到当地村民在用喷洒、浸杀等方法进行药物灭螺,或者用泥敷法灭螺。普格县副县长饶玲告诉记者,每年的春秋两季,县、乡、村的干部和村民都要出来查螺、灭螺,田边地角、沟河两岸、荒滩荒坡、沼泽地、生活区都是重点。吴子松也认为,国家提倡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治理策略,并不是不要开展其他措施,化疗、药物灭螺等措施在一些地方还要坚持。他建议应该比较不同措施的防治效果和成本分析,探索适合各地的具体方法。

据专家介绍,在防治血吸虫病的具体措施上,历来有“治标”和“治本”两种思路。所谓“治标”,就是通过查螺、灭螺、人畜查治病等工作,控制急性血吸虫病发生,降低人畜感染率,消除重点易感环境,控制钉螺密度,压缩钉螺面积;所谓“治本”,就是通过开展沟渠硬化、退耕还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厕及沼气池建设、“以机带牛”等综合防治措施,消除钉螺滋生环境,控制传染源。

和记者一起调查的中国疾控中心的血防专家王俊起认为,四川省是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环境复杂,环境类型多样,灭螺难度大,结合农、林、水进行环境改造灭螺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治本措施。但是环境改造灭螺未能及时开展的地方,药物灭螺等治标措施仍然是控制钉螺的主要方法,所以探索适合山丘地区的药物灭螺方法仍是巩固四川血防成果的重要手段。

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按照全国血防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四川全省到2008年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他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政府重视、部门配合、组织健全和经费保障是血防工作取得胜利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农业血防、水利血防、林业血防和畜牧血防项目的相继实施,人民群众送走‘瘟神’的那一天终将到来。”

图为医务人员在向四川凉山特兹乡村民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本报记者胡其峰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