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震惊全球的四月十六日美国校园枪击血案中,有材料表明,凶手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有关专家据此指出,忽视心理健康比枪支泛滥更可怕。随着“自杀”、“心理问题”在各类公共事件中作为诱因的频繁出现,心理危机干预日益成为国内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5月3至9日,我国广东、四川等地相继推出了设置留守学生之家
心理危机不容忽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大约78.6万人自杀,平均每隔40秒就有一人自杀。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排在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第5位。
在中国,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平均每年有超过25万人死于自杀,这意味着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另外,平均每年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
心理危机的受害者不只是当事人,调查表明,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6位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自杀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占中国每年疾病负担的五分之一,居各种疾病负担之首。
来自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精神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总人口的20%到40%。群体性心理危机已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70%左右的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者从来没有因为心理问题寻求过任何形式的帮助,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迫切需求。
小康社会少不了心理阳光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已成为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参数。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对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作用,江苏省开始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在医院里建立专业的自杀干预救治中心,专门从咨询、预警、救治、心理跟踪上对公众心理危机进行系统干预:南京脑科医院的自杀干预抢救中心、心理咨询门诊和免费咨询热线,对有需要的人进行心理干预;急诊科则主要担负对自杀患者的抢救;精神科收治自杀患者并对他们进行心理跟踪疏导。
江苏省公安厅还针对南京长江大桥自杀事故较为多发的情况,建立了专门的救助机制,调整、安排桥面巡逻执勤力量和专门救助力量,以提高救助水平。
越来越多的社区义工和志愿者也加入了心理健康共建的队伍。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救援中心作为南京首家服务市民心理健康的志愿服务中心,注册志愿者已达2000多名,成功挽救了168名自杀者的生命。
然而,仅仅依靠救援是不够的,生命教育亟须普及。在去年的“世界预防自杀日”系列活动中,江苏省开展了送健康、送关爱、送希望的“生命教育三下乡”,心理健康教育进高校、进中学、进社区,有奖征文、心理知识比赛、志愿者培训等活动,把生命教育真正普及到各个阶层。
“小康社会包括心理阳光,心理健康了才有幸福感,才有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一位心理教育专家说。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由“医学模式”转为“教育模式”
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同样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项对中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郁闷”、“烦死了”等词汇正成为大学生们的口头禅。专家指出,这些词汇其实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况的反映。这种情况在中小学生中也有表现。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本中的中学生,每5人中就有1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江苏省教育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了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最初的“医学模式”转变为“教育模式”。
在南京,晓庄学院的“陶老师热线”几乎无人不晓。热线24小时开通,“陶老师”们随时待命,接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求助,尽最大可能帮助求助者度过危机。16年来,“陶老师热线”总共接听5万多人次电话,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近1万次,挽救了数百名孩子的生命,更使成千上万的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南京师范大学则给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学校组织每位新生参加一次网络形式的心理测试,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测评数据进行汇总,筛查出其中有问题的同学,再反馈给院系,以便及时跟踪治疗。
“阳光要从娃娃抓起”。为此,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开设了“阳光语吧”和“彩萍心理在线”专题网站和心理辅导系统,小学部和初中部分别组建了“阳光娃娃社团”和“阳光少年社团”。
尽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已得到认识,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依然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的宣传推广远远不够,大众对此还存有很多误解和偏见。今年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即将走过第5个年头。针对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自杀及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的建制与完善任重而道远。
只有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才能造就解开心灵之锁的钥匙。(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