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一流景区的守望者和建设者

2007-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余长安 周龙 通讯员罗学峰 我有话说

马元祝,生于峨眉,长于峨眉;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治理峨眉;他,铁腕治山、文明管山,让峨眉山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他,遭遇车祸,身患肝癌,仍情系峨眉,难舍峨眉;他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倾力构建和谐景区……

1992年11月11日至16日,全国治理风景名胜区“脏、乱、差”反面典型现场会在峨眉山召开。此次会议后,乐山市委

决定由马元祝出任中共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兼常务副主任(主任由峨眉山市长兼任),主持风景名胜区的全面工作,成为峨眉山真正的守护者。

马元祝立下了军令状:“半年初见成效,1年大见成效,3年彻底改变峨眉山的面貌,跨入全国先进景区行列。”

在接掌帅印后的日子里,马元祝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快马。他大部分白天在市政府办公,晚上在管委会办公,穿梭于市区与景区之间。用150天改造一条长2.6公里的交通干道,1994年12月,峨眉山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卫生山”。在很多人看来无法在半年内初见成效的景区整治工作居然马到成功。而马元祝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早在1994年初,马元祝就在管委会领导会上提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是马元祝脚下的新起点。

1995年12月,峨眉山申报世界遗产整治工作全面完成,从世界级的层次上向“脏、乱、差”告别。在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一年多时间里,峨眉山的每一条路,每一个景点,都留下了马元祝的足迹。

可就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申报的关键时刻,却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1996年8月18日,马元祝乘车路遇车祸,三根肋骨骨折,颈椎错位,需要住院治疗。

“申报工作正进入紧要阶段,我又是峨眉山唯一的阐述代表,成败在此一举,我怎能长时间住在医院里呢?”

马元祝找医生专门设计制作了一个固定颈椎的不锈钢护圈,伤未痊愈,就戴着颈托登上了飞往巴黎的飞机。大会发言时,马元祝戴着颈托登上讲台,一气呵成,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在主席团进行表决时,峨眉山的申报材料一举获得通过。两个月后的12月6日,世界遗产评委会全体委员会议在墨西哥梅里达召开。马元祝再次戴着颈托参加会议,向全委会作最后陈述。世界遗产委员会全票通过,同意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十八个、中国第三个“双遗产”。

为了保护峨眉山的生态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峨眉山地区就实行了“停耕还林”。于是,1.7万多常住农民没有田种了。农民要吃饭,要生活,要挣钱,怎么办?

通过调研,马元祝决心从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入手,从清理非景区户口的经营户开始,给农民提供干活挣钱吃饭的岗位!

当峨眉山管委会向所有非景区户口的经营户亮起红牌之后,原先通过多种手段打通关节占据山上优良口岸摊位,生意红火的经营户门,又通过多种关系找到管委会和马元祝,要求通融通融。而对众多的说情和条子,马元祝的答复是:违反规定的字,我从来不签!不符合政策的事,我从来不办!

于是,非景区户口的经营户从峨眉山撤出了,所有影响景区景观的违章建筑被拆除了,新的统一美观整洁的经营摊点建起来了,景区内每个原住农民家庭均得到了一张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颁发的永久经营资格证。滑竿队伍、讲解员队伍、摊点、饭店、商店、摄影、猴粮销售、大衣出租等经营项目,5000多农民得到妥善安置。

“峨眉山有今天的发展,景区农民是作出了贡献的。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时时想着老百姓。”马元祝执着地思考着景区农民的长远发展。

时至今日,马元祝依然不分早晚、不舍昼夜、不知疲倦、满怀激情地工作着、操劳着,目标只有一个:把峨眉山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和谐景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