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贵州农村远程教育点吸引力越来越大

2007-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柳路 我有话说

贵州省是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先期试点省之一,在试点工作中,该省针对75%的站点建在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整合资源,发挥学校站点人力、技术、场地和教学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探索和总结出了适合贵州省实际情况的“村校结合”工作模式,并已在全省推开。

贵州省远教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村校结

合”主要是指农村中小学与乡(镇)党委、“村支两委”结合,利用学校站点这个平台,在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需要的同时,开展好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远程教育。“村校结合”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初步形成是全省广大基层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民群众在实际中创造出来的,是具有鲜明贵州特色的远程教育重要工作方式之一。

贵州是西部地区欠发达欠开发省份,制约远程教育工作开展的因素很多,经过反复论证,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主要依托农村中小学校来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这样既充分整合了村校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也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

据了解,实施“村校结合”近四年来,贵州全省共建站点29736个,其中建在农村中小学的站点有22199个,累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5000余万人次,农村中小学站点已成为远程教育培训的主阵地。

“实现双赢是我们这项工作的特色之一。”省远教办课件处一位同志告诉记者,“各地农村中小学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在教师和学生中普及和推广了计算机和远程教育知识,并通过远程教育进行备课和组织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播放优质教学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有效促进了全省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站点肩负着义务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教育培训的双重任务,要实现“两不误、双促进”的目标,建立“村校结合”的长效机制,贵州省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四个到位”:

一是组织到位。站点建在学校的地方,该省都建立了乡(镇)、村领导与学校负责人相互兼职和联席会议制度。兼职和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乡(镇)、村一级抓一级、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和长效的组织保障体制,促进了村校共建共管。

二是制度建设到位。贵州省紧紧围绕“两不误,双促进”的工作要求(学生学习和农村党员干部学习都不耽误,学生和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通过远程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建立健全了乡(镇)、村与学校共同管理制度,站点操作员、协管员配合管理制度,学校站点定时向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开放制度,领导干部联系中小学站点为主的示范点建设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确保了“村校结合”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三是运行经费到位。贵州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运行维护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采取分类补贴方式解决全省站点的运行维护经费。其中对农村中小学站点的运行维护费,通过增加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专项经费项目,在各级财政拨付的免除农村中小学杂费专项资金和学校公用经费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基本解决了学校开展远程教育所需经费问题。省远程办还联合省供销社、省农信社对发展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站、完善农户信用贷款制度,促进远程教育工作等情况进行调研,拟通过“远教+供销服务站”、“远教项目+支农信贷”等多种形式,以远教为载体,引入市场化机制,促进学用转化,不断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站点运行维护经费和管护人员的报酬问题。

四是维修服务到位。贵州省远程办依托各县教育局成立县级远程教育设备维修站,在教育系统内部调配2―3名专业技术人员专职负责,部分县(市)、乡(镇)远程办和中学站点也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构建起了覆盖全省的设备维修服务网络。

这位负责人最后说,贵州省将进一步加大学校站点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农村文化夜校、职业技术学校、精神文明活动室等开展教育培训,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到站点学知识、找信息,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有效拓展站点“一点多用”综合服务功能,把中小学建成服务农村经济社会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个点带六个点”的转化,切实把站点办成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广大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适用技术的致富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前的职业技能传授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娱乐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