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西以“三真”精神决胜“两基”

2007-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昆 通讯员靳芳卉 我有话说

近日,都安瑶族自治县顺利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两基”评估验收,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广西最后一个实现“两基”达标的县。至此,伴随着扶贫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广西提前一年全面通过自治区级“两基”评估验收。

“各级党政领导深入到各中小学校,深入到边远村屯‘真抓’‘两基’

;全区各族人民更是发扬‘真干’精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社会各界发扬‘真帮’精神,捐款捐物支援‘两基’攻坚。”广西教育厅厅长余益中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三真’精神,成就广西‘两基’,也将成为广西教育改革发展的长久动力。”

真抓

1994年9月,桂北荔浦县率先实现了“两基”。从此,“两基”成为广西农村教育的主题词。到2002年底,剩下尚未达标的41个县,大都是民族县、山区县、贫困县、边境县,成了“两基”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集中力量,开展了数场教育建设集中行动:在中越边境1000多公里蜿蜒漫长的边境线上,投入2.57亿元,开展“边境教育大会战”;在革命老区东兰、巴马、凤山,投入8000万元,开展“东巴凤教育大会战”;投入2.83亿元,开展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与此同时,“远程教育大会战”、“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会战”等纷纷展开。

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亲临“两基”第一线,检查指导“两基”工作;自治区主席陆兵亲自担任自治区“两基”攻坚领导小组组长。“举全县之力大打攻坚战”,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致行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动用能动用的经费,抽调能抽调的人员,调拨能调拨的物资,全力投入“两基”攻坚。

因为“两基”攻坚,广大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学硬件、软件设施,他们不仅没有因此付更多费用,还因为“两免一补”的实施,享受了更多实惠。“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新机制的落实,让许多因贫困而走出课堂的学生再次回到学校。据统计,2006年广西新机制免费教科书、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共计12.2亿元,新机制的实施,使广大农村学校在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免费教育,群众喜上眉梢,交口称赞。

真干

山路弯弯,峻岭逶迤。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岑旁村坐落在一个深山坳里,离乡中学有5公里的山路。村里不少家庭支付不起孩子在学校的基本生活费。为了不让孩子辍学,乡亲们想出了家长轮流送饭的办法。石兰英、陈丽珍等4位母亲,多年来跋涉山路挑担送饭,用汗水支撑孩子上学的梦想。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办法很快传到了附近的高岩、仁里、纯德等村。善良勤劳的母亲们用母爱演绎着动人心扉的“控辍保学进行曲”。

岑牙村小学地处高山,未通公路。为了修建村小学教学楼,村民们自发肩挑背扛,将建校所需的沙石、钢筋、水泥等建材,沿着8公里长的蜿蜒山路,一点一点搬到山顶的学校工地。该村村长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这100万公斤重的教学楼不算什么。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再苦再难我们也要干!”

革命老区凤山县江洲瑶族乡巴标村村委主任韦应仁(瑶族),带领全村农民投工3117个工日,用铁锤打炮眼,使用炸药1680筒,炸开石山4321立方米,辟出两块共1667平方米的校园,由政府出资建起216平方米教室,解决了174名瑶族学生入学问题。

正是靠着无数村民们的肩挑背扛,全区118.5万平方米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才得以顺利完成。

真帮

“‘两基’攻坚,不仅是攻坚县的事,也是广西全体壮乡儿女的大事,社会各界的‘真帮’,形成了强大的攻坚合力。”自治区副主席吴恒如是说。

自治区、市、县政府各部门率先带头,按照职责分工承担“两基”职能责任,派出2420人,到41个“两基”攻坚县200个点进行帮扶。乐业县教科局从领导班子成员到普通职工,都肩负重担,各撑一片天。该局干部岑应专、朱伦明到幼平中学挂点后,一个月时间没有离开学校;陈德勋到逻沙汉吉小学蹲点,亲自抡大锤、操砖刀,为学校砌墙。“文化人干粗活,劲头一点不比咱们差!”村民们感动了。

自治区团委开展“希望工程”活动,帮扶款项2亿多元,建希望学校630所,资助12.8万多名学生上学。自治区妇联开展“春蕾计划”活动,共筹措资金1680万元,帮扶贫困地区办女童班26个,建春蕾小学8所,扶持贫困女童15万人上学。

类似活动在广西各地广泛开展,掀起了全民参与“两基”的热潮。

昔日破旧简陋的校园,如今成为孩子们赏心悦目、全面发展的育人乐园;那些曾经遥望校园而悲伤叹息的辍学生,现在安坐在课堂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用心编织他们的梦想花环。

“我家虽有好茶饭,‘两基’达标敬亲人”,歌海广西唱出的心声,格外动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