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苏常熟: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

2007-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世上湖山、天下常熟”。自古以来美丽富足的常熟,在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依然匆匆。5月3日晚,常熟虞山大剧院虞山琴社演奏的古琴曲《和平颂》,揭开了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的大幕。

“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常熟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并以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硬实力’,在经济与文化的互动

中,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常熟市委书记杨升华告诉记者,“2005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2006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6位。”

修旧建新,传承历史“文脉”

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期间,云集了李祥霆、李禹贤等近20位当代古琴名家,而常熟少儿古琴社的孩子们演绎的《梅花三弄》,在雕栏画窗的舞台背景映衬下更显典雅独特,让人们看到了古琴传承的美好希望。虞山琴派当代传人朱?告诉记者,“古琴之乡”常熟已拥有了200多位古琴爱好者。

2005年10月,中国第一家古琴艺术馆落户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脉望馆”,实现了“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常熟美术馆、评弹艺术馆同时开馆。至此,常熟的书院街、北门大街、虞山北路一带“黄金地段”,聚集起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古琴艺术馆、翁同和纪念馆等十多家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了“图博文”特色文化街。依山而筑的常熟图书馆于2004年落成,拥有藏书90万册,其中善本古籍达20万册,并专设了《常熟历代私家藏书展》。

常熟市市长王建康告诉记者,“常熟历来崇文重教,形成了琴、书、画、刻四大流派。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就有30多位,居全国县市之首。历任决策者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始终保持着敬畏与尊重,审慎处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在城市化建设中留住历史的足迹。”

有形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同时,常熟还成立了民间文化保护办公室,并设立专项经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中国首家少儿古琴社,在常熟理工学院艺术系开设古琴选修课。2006年上半年,以虞山派古琴为主要流派之一的中国古琴艺术,以白茆山歌为重要一脉的吴歌,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土”“洋”结合,市民乐享“文化大餐”

花香沁人,旋律动心。初夏的常熟石梅广场上,“欢乐社区行”才艺演出热闹欢腾,“紫竹调”、“打莲湘”等歌舞夸着“家乡美”,赞着“邻里情”。依托先进的文化设施,常熟市民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扎根“本土”育文化。在常熟市图书馆,记者看到,年过六旬的老奶奶与正读小学的孙女并肩坐在“市民课堂”里,认真聆听作家程乃珊带来的《城市传奇》讲座。常熟市图书馆副馆长李晔告诉记者,“市民课堂”是常熟推出的一项公益文化活动,从“家庭理财漫谈”到“文学赏析”,各界专家讲授内容精彩纷呈,通俗易懂。生动的本土文化现象,激发常熟文化馆的艺术家们打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舞蹈《织》、《耕绿》获第十届“群星奖”金奖,舞蹈《井》获首届江苏中国民间艺术节民歌民舞民曲大赛金奖。

交流共享异域文化。2005年,常熟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办起了国际性的大型文化活动――尚湖国际文化节。文化节邀请斯洛伐克、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的民间艺术团队,让市民们享受到国际性的民间文化大餐。

城乡结对,农村特色文化“枝繁叶茂”

夜幕降临,常熟海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灯火通明,工作了一天的村民们,在这里听评弹、奏民乐。常熟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创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经验,如今已在全省推广开来。

目前,常熟90%的乡镇完成或正在着手进行文化活动中心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70%的乡镇新建了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2005年起,常熟着手在非中心镇的管理区或办事处建立了文化站分站。

如此大量的投入,钱从哪来?常熟城区文化建设通过市场运作盘活原有文化资产筹措资金的做法在农村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辛庄镇利用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文化设施的区位增值优势,通过向社会公开出让,筹集2000多万元,再由政府重新划拨8亩地,规划建设4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大楼。

2006年9月28日,常熟市“十佳农民藏书家庭”评选揭晓,辛庄镇张家桥村农民华瑞芯以6万多册藏书量居第一。他牵头成立了“乡村读书俱乐部”,带动周边村民一起阅读。乡风文明“渗透”到文艺节目中。群众自编自演的白茆山歌,歌词里融进了“八荣八耻”的新内容。文化部首批命名白茆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何市镇的儿童文化园为“全国农村儿童文化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