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哈尔滨圣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翔(右一)亲自为牡丹江市铁岭镇一村村民98岁的邱玉美老人揭纱后与老人亲切握手。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由高翔发起,并同全国人大代表中的10位民营企业家联名向全国发出《民营企业家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倡议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此间,高翔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民营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文中称:“我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企业为载体,致力于传播一种爱心,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有利于民族进步的民族精神。”
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评价白求恩的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高翔,正是用自己的言行,致力于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表彰、宣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树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青年典型,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2家单位联合主办,每年从全国几亿青年中,评选出最优秀的十名,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其中,2003年第十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因为他们中有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世界男篮第一中锋姚明以及中华大地上那场“没有硝烟的(抗非典)战争”中的巾帼英雄张积慧而备受瞩目。就在这同届青年楷模中,高翔,这位黑土地哺育的黑龙江青年,从3000元起步,二十年创业资产4个亿,多年累计为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捐助3600多万元,占企业资产的8%以上。这位青年就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黑龙江省工商联副会长、哈尔滨圣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翔。
当小高翔用一块窝头把饿晕在家门口的一位老人救醒过来时,他看到的是一种穿透心灵的感激目光,那目光是那样善良、朴实,使他终生难忘。这时的小高翔开始了他那幼稚的思考:为什么家家都这么穷呢
1985年,神州大地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党中央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它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此时,从大学校园进入国营企业,有了“铁饭碗”的高翔,改变贫困的愿望使他心潮涌动。这个1963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和当时千家万户的孩子一样,过着贫穷的童年。有一天,当小高翔用一块窝头把饿晕在家门口的一位老人救醒过来时,他看到的是一种穿透心灵的感激目光,那目光是那样善良、朴实,使他终生难忘。这时的小高翔开始了他那幼稚的思考:为什么家家都这么穷呢!
因为这个幼稚而又严肃的思考,报考大学时,高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他要学习致富本领,改变贫穷面貌!
1987年5月,大兴安岭那场特大森林火灾燃起了高翔的创业激情。当人们还沉浸在对这场大火的反思之中时,25岁的高翔告别了令人羡慕、有固定收入的国营企业,揣着借来的3000元钱,毅然奔向那余烟未尽亟待重建的灾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车窗外春寒料峭,胸膛内热血沸腾。梦中的大兴安岭到处铺满鲜花,可是,现实的大兴安岭却荆棘遍地――人生地不熟,他为了找活干,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为了寻货源,零下40度,徒步20里,雪地恭候两小时,耳朵冻伤了,睫毛结霜了,客户感动了;有一次装卸木材,差一点砸断双腿;有一回着急上火一个月大病不起。
艰难和挫折始终在锤炼着高翔。有谁理解困到极点钻到火车座椅下睡觉是什么感觉?有谁尝过“货到地头死”血本无归是什么滋味?历尽坎坷艰辛,高翔更加坚信:没有挫折失败不能苦其心志,不经冰雪饥寒怎能劳其筋骨,事事如意难以磨练品格,步步顺利何以增长才干!
高翔不认输!天道总酬勤!
1995年,尝遍创业艰难的高翔拥有了1000万;打拼多年的市场渐趋成熟;每年盈利200万元比较稳定。可是,高翔并未安于现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少年时代的贫富思考还萦绕在心头。
高寒的大兴安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区。高翔每次回哈尔滨处理业务,必办的一件事就是要找一位老中医,给林区朋友捎中草药。几年间,目睹患病的朋友们逐渐康复,他惊叹祖国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在求索中的高翔豁然开朗,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产业报国的道路。1996年,用50万元买下一位老中医的验方,把500万元投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注册成立圣泰制药公司。从此,黑土地上栽种了一颗怀有感恩之心、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杰出青年的幼苗。这颗幼苗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在人民的雨露滋润中,开花、结果。一位“以商报国、以药为民”的民营企业家开始了他高尚的人生追求。
2007年1月3日第十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走进云南省丽江市参加助学交流活动时的合影留念,左四为陈薇、左五为高翔、右五为杨利伟、右四为水均益、右二为张积慧。李东伟摄
2000年8月25日上午,为鞭策自已,高翔在庄严的国旗下,在全体员工面前,立下了铮铮誓言:
“我,高翔,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忠诚国家,忠诚民族,遵守法律,秉公办事,服务社会,服务同仁,为建设中国民族经济终端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誓守‘诚信、求实、创新、高效’,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高翔说:“那一年,在公司封闭式全员军事化培训结业考试的考场上,看到员工们一个个交上了自己的答卷,一个念头立即涌上心头:作为公司董事长,我也是圣泰团队中的一员,我该交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呢?”于是,以誓言形式表现的董事长答卷在培训结业式上交给了全体员工。
如今,“高翔誓词”已镌刻在圣泰公司最醒目的地方,它已变成了全体圣泰员工的共同誓言。
“高翔誓词”感召着圣泰员工。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团队茁壮成长,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现代制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起来。到2006年底,圣泰制药已拥有4亿元资产、8种剂型、43个新药品种,实现了“产品研发集成化、药品生产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小巨人”企业、哈尔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强、哈尔滨市民营企业纳税50强、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纳税50强企业、黑龙江省“民营科技巨星企业”、黑龙江省级文明单位、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优秀高新技术企业”。
“高翔誓词”更激励着他拼搏进取。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当国家遇到危难之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003年5月5日下午,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高翔直飞北京,落实抗非典新药“西维来司钠”临床试验方案。“西维来司钠”是高翔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专家共同研发的一种治疗非典的药物,该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死亡率。高翔心里十分清楚,“西维来司钠”早投放临床使用一分钟,就有可能多救活一个人。他心急如焚,恨不得一步跨进北京。
临行前,10岁女儿的一句恳求却让他心如针扎一样地难受。“爸爸,别再去北京不行吗?”高翔知道,4月中旬那次为了“西维来司钠”进京,牵连女儿被学校隔离观察两周,他真不忍心看到女儿再次被隔离。可是,他没有选择。他把女儿交给妻子,妻子默默无语。夫妻十年,她还不了解自己的丈夫吗?那阵子,疫情最为严重的北京在人们的心里简直就是一座恐怖之城,城里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往外逃,城外的人唯恐躲避不及。可是疫情每天都在蔓延,死亡报告每天都在增加。此刻,对于“以药为民”的高翔来说,疫情就是命令!研发新药就是他的天职!此时的她只能在心里为丈夫祈祷:可别感染上非典病毒,早点完成“西维来司钠”,平安归来!
到了哈尔滨太平机场,高翔被那里的景象惊呆了:往日熙熙攘攘的候机大厅空空荡荡,平时座无虚席的客舱格外冷清,乘客没有机组人员多,简直成了他的个人“包机”。到了北京,他马不停蹄直奔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落实最后阶段的临床试验方案已刻不容缓!
深夜,高翔走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寻找入住宾馆,一连走了十几家,“迎接”他的都是“停止营业”的牌子。非典如此肆虐,居然把一个繁华无比的国际都市变得如此冷寂,高翔的使命感、紧迫感陡然升级。他不顾个人安危跑遍了有关部门、有关医院,终于为“西维来司钠”争取到国家药品审批“绿色通道”,于5月9日被正式批准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宣武医院等五家医院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高翔曾经感慨自己没有出生在硝烟滚滚的革命战争年代。其实,全民抗击非典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在那种情况下前往救治非典患者的几家医院联系临床试验,就意味着感染非典病毒的几率成百倍、上千倍地增加,这同战场上扫雷战士用身体滚地雷没有多少区别。一个本来与防治非典没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家,没有人要求他非要去那样做,可他却非做不可。
“没有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不会有非公有制经济,更不会有我高翔的今天!”
2004年1月4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上,高翔上台领奖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问高翔:“非典肆虐期间,您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捐赠价值1300万元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功能的转移因子口服液,您一点儿没有考虑过自己企业的利润吗?”高翔回答说:“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国家遇到危难,人的一生能赶上几次?赶上了,就要为社会分担责任,就要无愧于这个时代!”
高翔明白,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父辈们艰苦奋斗一辈子也没有过上像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不是他们不聪明,不勤劳,而是没有赶上这个伟大变革的好时代。”所以,高翔每次出席全国、省、市的有关会议,每次发言时总是饱含着深情地说:“没有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不会有非公有制经济,更不会有我高翔的今天!”
高翔这颗感恩之心,使他对党中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号召,心领神会,积极行动。“感恩时代,倾情回报社会”成为他锲而不舍的人生追求。
1998年8月,松花江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水,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当时圣泰制药正处在艰难的市场开拓初期,资金十分紧张。高翔提出:“国家有难,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没有钱我们捐物!”一个刚创立的小药厂毅然捐出了价值50万元的药品,又筹集捐助现金2万。
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病毒肆虐华夏大地,圣泰制药生产的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因为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功能,供不应求。全国各地经销商纷纷携带现款登门要货,人们看到的是千载难逢的商机。可是,高翔看到的却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一场空前的疫情考验。他一面召开员工动员大会,坚定地提出“不发国难财”口号,动员全体员工“保质保量生产疫区用药,多为国家分忧解难”;一面召开紧急生产会议,布置加班加点,扩大生产能力,支援重疫区用药。他不惜公司利益受损失,顾不得对多年商业伙伴的伤害,先后向黑龙江省5家防治非典定点医院和省、市防非典指挥部等单位捐赠价值300万元转移因子口服溶液,紧接着又通过国家民政部向“非典”疫情严重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捐赠价值1000万元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他心系北京,情牵疫区。就在满载捐赠药品的加长卡车缓缓驶出圣泰药厂大门那一瞬间,高翔蓦然体验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匹夫之责”的份量。
他坚信,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学会感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谐理念,越来越多的人树立奉献精神,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越来越和谐
1996年3月,高翔到大兴安岭办理业务,偶遇一名父母双残儿童李曙光患骨尾髓瘤无钱医治,当即捐助1万元。第二天,《大兴安岭日报》以“外乡客人高翔捐款救助患病儿童”为题报道了他的义举,在当地掀起了献爱心捐款帮助小曙光的热潮。
2002年8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扶贫济困献爱心”的号召,高翔向市总工会组织的“关爱工程”捐助60万元药品,成为哈尔滨市各界捐助最多的单位。
2002年9月,捐资10万元,设立哈尔滨工程大学“高翔助学基金”。
2002年10月,高翔出资并亲自组织举办“情暖千万家――圣泰制药扶贫济困大型义演”。义演现场,圣泰制药员工捐助现金5万多元,在场的省、市领导和观众捐助现金10万多元,从而使哈尔滨掀起了扶贫济困的捐助热潮。
2002年11月,高翔向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和黑龙江省眼科医院举办的“复明扶贫工程”捐助人工晶体200枚。
2002年12月,高翔捐助哈尔滨市呼兰区残疾人联合会建成黑龙江省第一家国家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自此以后,高翔向社会捐助与时俱增。从抗洪救灾到抗击非典;从捐资希望小学到设立“高翔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从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到设立“高翔复明扶贫工程专项基金”;从向农民赠阅报纸到慰问驻南沙群岛解放军指战员……多年来累计捐助3600多万元,占企业资产的8%以上。
高翔为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所作的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民政部首届“爱心捐助奖”、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光彩事业奖章”,中国第四届特奥会“爱心永恒”贡献奖,被评选为黑龙江“全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首届“情系黑土、恩怀龙江”十大慈善人物、2006年度感动哈尔滨十大人物(事件)。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翔认识到,这是时代赋予民营企业家新的历史使命。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民营企业家要肩负历史使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4至2007年间,为了帮助农民朋友及时获取信息,科学致富,高翔向黑龙江省贫困地区农民每年赠阅5000份报纸,总价值100万元。
2005年5月,高翔向边疆贫困地区捐赠100万元,新建3所希望小学,使5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2005年7月,首次捐赠100万元,通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设立“高翔复明扶贫工程专项基金”,专注于帮助弱势群体中最脆弱的视力残疾者。该基金正在使黑龙江省2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告别黑暗,重见光明。
“高翔复明扶贫工程专项基金”为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前进村10岁女孩张丽娟做白内障复明手术,使她重见光明。图为揭纱时的情景。张伟东摄
“春蕾”女童告别黑暗。绥化市明水县前进村10岁女孩张丽娟,出生在一个有白内障遗传病史的贫困农民家庭。一家五口,父亲、母亲、13岁的哥哥和张丽娟四人都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唯一没有患上白内障的爷爷却又因脑溢血后遗症半瘫在炕上。两年前哥哥和母亲做了手术,上万元的手术费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再也没有能力给张丽娟做手术了。她读到小学四年级时视力下降到不足0.1,几乎什么都看不见,如果再不作手术将面临失明。就在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2005年11月17日,“高翔复明扶贫工程专项基金”爱心救治行动来到前进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专家亲自主刀,为她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第二天揭纱时,张丽娟高兴得哭了:“妈妈!妈妈!我看见了!我都看见了!”
“百岁”老人重见光明。牡丹江市阳明区铁岭镇一村98岁老人邱玉美,在86岁时患白内障双目失明,指望养老的儿子又离开了人世,老人只好搬到唯一的女儿家住。可他女儿家同样多灾多难,女婿卧病多年后去世,女儿又得了糖尿病,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2005年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高翔复明扶贫工程专项基金”爱心救治行动来到铁岭镇一村,为邱玉美老人做复明手术,使他重见光明。当天,高翔到老人家里探望老人时,听说老人一年的生活费只有136元,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决定每月给老人邮寄100元生活费,并承诺为老人养老送终。老人激动地拉着高翔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谢谢你!谢谢你啦!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啊!”
高翔不但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同时还帮脱贫,对特困家庭的老人养老送终;帮希望,对特困家庭的孩子资助上学,直至他们上大学。现在,牡丹江市百岁老人邱玉美,哈尔滨市呼兰区75岁老人姜焕芝、15岁的邢婷婷、12岁的汪明,伊春市45岁的王桂兰、绥化市明水县10岁张丽娟和她13岁的哥哥,望奎县8岁邹欣妍和9岁马瑛悦等,他(她)们每月都按时收到高翔个人的资助汇款。
截至2007年1月底,“高翔复明扶贫工程专项基金”已经使409位贫困白内障患者告别黑暗、重见光明。
2005年12月5日,张丽娟的父亲给高翔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我与你本来素不相识,只是到医院给孩子做白内障手术时,才知道是您出钱为许多白内障病人治好了眼睛。您不仅出钱治好了我女儿的眼睛,还出钱供我两个孩子上学。听到您这句话的时候,我简直不相信我的耳朵,天底下还会有这种好事?……我没有什么能力报答您这么大的恩,但我也在默默地鼓励自己,今后一定以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摆脱贫困,进入小康,我也要力所能及地多做一些公益事业。”
看完信后,高翔心潮起伏,自己的一点点奉献,居然能让一个还处在贫困中的普通农民,萌发出也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想法,这使高翔十分感动。他坚信,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学会感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谐理念,越来越多的人树立奉献精神,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越来越和谐。
2006年,高翔果断投资2000万元,从产品结构、市场销售模式、控制药品零售价格等方面科学规划,开发农村医药大市场,解决农民看病难、买药难、药价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让农民实现减负增收,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八届文代会上提出,“要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这让高翔想起了巴金的话:“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变得更纯洁,变得对别人更有用。”文学艺术的这种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把高翔的目光引向了文化领域,他要通过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激活人的善良本性,升华人的道德情操,让更多的人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来。
2007年3月,首次捐赠100万元,设立“高翔文学艺术创作基金”,用于奖励为文学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艺术家。在4月6日召开的哈尔滨市文联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作为文联副主席,高翔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明确了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我感到这也是民营企业家的庄严使命。面对新的使命,民营企业家既要创造物质财富,也要创造精神财富,更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正是这一使命,让高翔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矢志不移;正是这种责任,让高翔坚持不懈地扶贫济困,倾情无悔!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高翔,来自平凡,追求高尚。高翔,勇当先锋,无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