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结合、科技与人文结合、高校与社会结合,是苏州科技学院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彰显特色,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三步曲’。”苏州科技学院院长何若全教授开门见山地阐明了近年来学校的办学理念。
苏州科技学院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结合,拓宽基础工程人才培养途径,从培养基础宽、具有现代工程意识的工程人才出发,在土建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环境学、生态学相关基础课程。该校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作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公共必修课;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开设了生态学、建筑环境心理学、城市环境艺术等课程;将土建与环境类学科的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同时,用土建类学科支撑环境类专业的工程背景,在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开设工程力学、土建工程基础等课程,使环境类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外,该校还将土建类学科与环境类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专业建设和学科群发展。为顺应长三角区域城市化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化发展要求,2001年,学院通过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专业建设推动学科群的发展,变单一特长优势为多学科融合优势。
2001年,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苏州科技学院,何若全认为,“借工科院校与师范院校合并的契机,加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将给年轻的学校注入强劲活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体现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结合。学校在公共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现文理渗透、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选修课程,开设了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技术类、艺术类、体育类等五个系列的140多门公共选修课。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限定选修课程――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充分发挥公选课在科技与人文结合中的平台作用,提高文科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理工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培养方案中,增设素质拓展课外学分,通过学术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环节,扩大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与社会紧密结合,打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瓶颈”。首先在专业设置与改革方面充分体现这一特性。苏州正处于城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学校增设GIS专业与“数字城市”战略相呼应;新设的日语专业积极探索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日本英知大学实行“2.5+1+0.5”的联合办学模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实践能力。该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被苏州地区跻身世界500强的日资企业录用。近年来,IT产业成为苏州的支柱产业,学校适时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为苏州的IT企业输送人才。苏州及周边城市集中了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以及光电信息产业的高新企业、跨国公司,形成了“环苏州光电产业重镇”,学校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新设置了光电功能材料和光电信息技术等两个关系密切的方向。其次,学校多方位利用资源,开辟理论联系实际的“阵地”。各专业已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54个,企业投资建立开放实验室等资源共享模式蔚然成风;建筑系、土木工程系等参与有关城市建设的课题研究和工程项目设计,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何若全说:“建立实现‘三个结合’的办学理念,最终还是要让市场来检验我们的人才培育质量。”据学校2004年至2006年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苏州科技学院毕业生综合评价的满意率达95%以上;学校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7%;连续三次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苏锡常地区唯一获此荣誉的本科院校。(标题书法:沙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