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曾毅)三青山的粉条、黑水镇的辣椒、德惠“千顷地、万栋棚”的西红柿,人参、林蛙、食用菌……无论是东、西、中部的产业带还是“一村一品”,无不昭示着吉林省园艺特产业已成为该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变传统的副业为朝阳产业,吉林省把发展园艺特产
以产业化经营促特产业发展。据了解,全省园艺特产业龙头企业已达800多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产品初加工产值近25亿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各业生产的区域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多村一品、数乡一业、专项特色产区,成为园艺特产各业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
实现标准化生产。全省先后颁布了无公害蔬菜、绿色鲜食葡萄酒、低农残人参等12项园艺特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从2001年起在全省组织实施了“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现已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20万亩。其中,德惠市、大安市、扶余县、敦化市、长春市南关区等5个县(市、区),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和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示范县。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中,园艺特产品占93.3%。
多渠道开拓市场。据统计,2006年全省共签园艺特产业产销订单生产率达到62%,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特别是各类新增生产,都是订单生产。与此同时,通过省内外几次大型的展销、展洽活动,吉林园艺特产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地区及消费者的关注。山珍特产品有80%左右南销或出口,葵花、花生等优质油料产品南销及出口量也在80%,红干椒、圆葱、肉葫芦、白萝卜等部分蔬菜产品几乎全部销往省外、国外。
特色产业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双辽市红旗街道的花生生产已经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1%,全市仅此一项就拉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洮南市黑水镇繁荣村连续3年种植金塔辣椒,使全村90%的农户脱贫致富,三分之二的椒农盖了新砖瓦房,买了四轮农用车。长岭县三青山镇有4000多户从事粉条加工,年加工能力2万吨,带动了周边15个乡镇55万亩的马铃薯种植。据省农委的有关同志介绍,2006年全省园艺特产实现产值283.7亿元,农民人均园艺特产收入达到891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