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元书的魅力

2007-05-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靳芳卉 我有话说

“一元书”走进千家万户

时值农忙时节的晚上,广西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的文化站却灯火通明,许多村民顾不上休息,纷纷来此借阅“一元书”。

“这本书跟以前的书不同,衣食住行,样样俱全!”村民覃道贵兴奋地告诉记者,“最近我儿子、女儿办喜事,我都照着《新农村红白喜

事》做的,省钱省力!”

“种柑橘、龙眼、番石榴,种马铃薯,都离不开它,怎么施肥、防治病虫害,都写得清清楚楚。”村民廖金湖一下就借了十本“一元书”。村里的水稻大户覃泉基对“口袋书”爱不释手:“到我家没酒喝,有书看!”

据悉,所谓“一元书”,指的是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区党委组织部组织广西区40多个部门联合编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口袋书”。丛书共100册,每册定价1元,又称“一元书”。丛书独特的出版理念和巨大的实用价值,成为中国出版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并迅速在广大农村基层文化站风靡起来,许多村民争相传阅,爱不释手,形成了一股“种田拿锄头,回来忙看书”的学习热潮。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以前也出过许多类似的书,但大都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平时种田都很累了,怎么可能有时间认真读书?”村民杨建宁告诉记者,“‘一元书’就不一样了,每本都是薄薄的一册,装进口袋就走了,又有插图,很好懂。”

让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

2005年11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后,广西区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决定组织实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百工程”,即编写出版一套100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丛书》,摄制制作一部100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电教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作为其中的重头戏,该丛书很快被列入广西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项目,成为广西出版界的“一号工程”。

为了保证农民群众“买得起”,广西区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始终态度坚定: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的负担,丛书定价一律每册1元。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领取最低的稿费,印刷厂收取最低的印刷费,出版社实行微利操作。这是广西有关部门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方针的具体行动,是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有益尝试。

为了保证农民群众“看得懂”,丛书力求避免许多农村读物严肃呆板的面孔,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充分体现农民喜闻乐见的阅读特点。一是选题新鲜活泼。通过仔细分析目前农村读物的出版现状并深入农村调研,以“新农村”的“新”为主要切入点,选题设计力求让农民感到新鲜、觉得喜欢,如《新农村“三避”技术》、《新农村红白喜事》、《新农村英语》、《新农村服饰》等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内容深入浅出。在介绍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农业实用技术等科学性、规范性很强的内容时,要求一定要让农民看得进去、看得明白。三是语言通俗易懂。丛书要求一定要从农民特别是广西农民的特点出发,使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如《新农村劝世谣》采用广西人民喜爱的山歌形式,深受农民欢迎。

为了真正让农民“用得上”,丛书紧扣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几乎囊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

据悉,丛书出版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特别是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读者来信说,“丛书为广大农民朋友量身定做了一套营养丰富经济实用的文化快餐”;“《新农村劝世谣》是关心千百万农民的好创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很押韵,很适合农民口味”;“可以与《三字经》媲美”。在广大农村,“一元书”还成为逢年过节馈赠亲朋的精美礼品,风靡一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元书”持续“走红”的轨迹发人深思: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基层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和途径,才能为基层所需要、为群众所欢迎。许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正是因为背离了这一原则才备受冷落。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送来了这样好的书,”采访中,农民群众在感谢党和政府关怀的同时,也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多出像‘一元书’这样便宜实惠又好看的书,就好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