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05年大约三分之二的高校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因此,新时期不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青年教师品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具备“五心”。
一、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做学问、搞科研是一项严肃的、创造性的劳动,学术研
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两大职能,教师失去了对学术的敬畏,也就失去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敬重。真正的名家大师无不视学问为安身立命之本,抵御各种外界诱惑。史学大家陈寅恪曾婉拒郭沫若先生邀其任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所长的函请,陈寅恪在辞谢信中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得以发扬”。不图虚名、做真正学问,正是青年教师所应该崇尚追求的精神。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其学术素养与学术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
二、对学生的挚爱之心。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学生并不是单纯进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爱是相互的,教师要给予学生真诚的爱,以真情打动学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来自内心的关怀与呵护,就会敞开心扉,与教师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进行生命的交流,心灵的对话,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广博的,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师爱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学生为本要给予学生尊重、信任、宽容、赏识、理解,从不同角度欣赏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所关注,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三、对社会的感恩之心。感恩是对自然、社会、他人赋予自身的一切恩惠心存感激,怀有尊重,并真诚回报。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价值取向。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人与人之间才会充满温暖之情。感恩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青年教师自己必须先拥有感恩之心。有无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品德高下的反映,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应该永怀感恩之情。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其一言一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效仿比较,因此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朋友相知之恩,领导、同事关怀帮助之恩等方面,教师都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另外,青年教师情绪容易波动,尤其要注意在面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时或因客观因素个人受挫时,不一味抱怨,更不将抱怨情绪发泄在学生面前,要以豁达、平和、坚毅、乐观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主流方向,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高校青年教师要以孟二冬教授为楷模,树立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高远志向。
四、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之心。文化的命运紧系民族的兴衰。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已成为大国竞争中的一种“软实力”。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作为一名有历史责任感、有民族自强心的高校青年教师,一定要扛起捍卫民族文化的大旗,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要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自己的人文修养。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更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国际学术交流、科研活动中,不忘自己的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引导学生面对外来文化和异质精神的渗透,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根,以民族精神为本。
五、对教育工作的创新之心。创新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青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中,人们的知识结构必须不断充实更新,否则很快就不能适应实践的要求。尤其是高校教师,要守住学术的前沿阵地,更不能丝毫放松学习充电。在钻研专业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
创新要适时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近年来有些高校青年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与大学生共同关注崇尚的各种新生事物,搭建平台,寻求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加强交流沟通,如通过BBS、博客等网络途径与学生交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业指导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进一步体现了青年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重要意义。(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