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充分认识学院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使命,充分认识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性,逐渐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创作和研究为两翼,以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平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因而毕业生就业面广,他们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的职业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展示学院的人才风貌,以精
以机制促管理
为建构起一个高效运作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构,学院成立实践教学管理领导小组,统辖教务处、教学实践部、各专业系、总务处的工作。
实践教学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院领导负责,以宏观调控学院实践教学建设和规划,避免各系实践教学的重复设置;教务处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宏观管理,与实践教学部一起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措施;各系负责相应实践基地的管理与建设,具体实施各个实际教学环节;教学实践部管理综合实训、实习场所,保证各系综合实践教学、汇报演出、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活动的组织和顺利实施。
学院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包括《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各级各类艺术表演、竞赛活动组织管理的意见》、《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场地管理人员工作守则》、《教学实践演出设备器材购置管理实施细则》等20多项,为创作、研究、教学、演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几年来,学院还综合“深造、锻炼、引进、聘请”等各种方式方法,把“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技能高超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目前,学院专任教师172人,高级职称教师50人;双师型教师72人,占专任教师的72%;首批学科带头人16位,首批青年骨干教师12位。基本形成双师型特点明显、适应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学院将“双师素质”定义为“独立担任专业实训课程和表演实践指导的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学院在引进人才中充分考虑“双师”要求。目前,学院已引进如韩美林、林兆华、茅威涛、杨小青、林鸣岗等知名人士为兼职教授,引进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何志云教授担任学院院长,引进西安音乐学院黄明智教授担任音乐系主任等。
以教学为中心,以创作和研究为两翼
能彰显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提升学院办学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创作和研究,因此学院提出“以教学为中心,以创作和研究为两翼”的指导思想,加大学院创作、研究力量融于教学的力度,通过建立“学术委员会”和“创作委员会”完善管理链。
学术委员会以学术研究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促进教学研究,拓宽师生学术视野,提升学院研究水平。创作委员会整合学院及省内外创作力量,规划创作和演出工作。两个委员会除了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以外,更侧重研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制定相应规划,确保达到既定目标。
学院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逐步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朝着“出人才、出作品、出研究成果”的办学目标努力。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2004年-2006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88.9%、97.95%、97.17%。
学生演出比赛获奖成果显著。2005年浙江省音乐舞蹈节,学院学生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和单项奖1项。在第二届中国舞蹈节暨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上荣获“荷花之星”和“荷花新秀奖”。2006年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院的学生获古典舞青年组金奖、三等奖,少年组中国舞和中国民间舞优秀表演奖。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学生获得浙江选拔赛金奖和铜奖。在CCTV“越女争锋”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上荣获银奖、优秀新秀奖。在“良渚文化杯”第三届全国越剧大奖赛上分获金、银等奖项……
教学剧目是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和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学院已积累有音乐剧《五姑娘》,话剧《安妮日记》、《钦差大臣》、《上帝负责》、《独立节的审判》、《倾城之恋》,越剧《白兔记》、《荆钗记》、《白蛇传》、《五女拜寿》,舞蹈《围城》、《奋进》、《西泠“印”象》、《计・空城》等大量剧目。学院统一管理这些剧目的剧本、排演的影像资料,使之成为教学经典资料,并向同类院校推广。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7个,艺术史料研究和编集4个,艺术学科和艺术教育类研究课题3个。其中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不同歌唱类型“歌手共振峰”及音色形成的机理研究》,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把歌唱音质差异与物理声学、医学影像学结合在一起研究,为音乐教学领域进行科学教学的构想奠定了基础,在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学校已有27项艺术类教学教材建设项目,其中有《舞台机械》、《舞蹈表演专业基训教材组合集锦》、《越剧唱腔》等已比较成熟,是学院艺术教学极为珍贵的优势资源。
《周易・系辞上》有云:“日新之为盛德”。学院将进一步探索和遵循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规律,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社会多出人才、多出作品、多出研究成果中,更好地建设和发展自己,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