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的期待与发现之旅

2007-05-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杨科杰 我有话说

耶鲁师生参观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

耶鲁师生在詹天佑纪念馆前合影

应胡锦涛主席去年访问美国耶鲁大学时发出的邀请,以校长理查德・莱文为团长的美国耶鲁大学百人青年代表团5月16日抵京,开始了为期十天的访问。期间,代表团访问北京、西安和上海,除了与中国学生进行对话外,还参观历史文化名胜、考察中国的大学、城市、农村,并开展家访活动。

5月18日记者随代表团前往北京大学。仅是只言片语后,我就惊异地发现,我的美国朋友们以往对中国知之甚少。“我对中国的印象之前仅仅停留在美国的唐人街”,“中国应该到处都是人山人海,满大街都是飞奔的自行车”,诚恳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百人代表团中共有学生代表60多人,他们无疑是幸运的,可借此次机会“填充”他们对中国的模糊印象。

在北京已访问了一天,眼前的中国与想象中的中国有何区别?这是记者关心的下一个问题。代表团成员颇有默契,大多从嘴里蹦出同一个词:“surpris-ing”(惊奇)。“高楼林立,商店成行,马路宽阔,如果不告诉我,我真难以想象我到了北京”,“这里的生活,超出我的预期”。而当谈及对此次访问的预期时,记者颇感意外。除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美国青年最想了解的竟是中国大众尤其是农民朋友的普通生活。

不知不觉中,车辆已驶入北京大学的西门,车厢内顿时出现了“躁动”。“北京大学有多少人?”“有多少个专业?”“大家业余生活都干些什么?”一时间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令我应接不暇。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内,红色的横幅、动听的旋律、热烈的掌声,北大的师生用这种方式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双方学生代表热情洋溢的演讲更是将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简短的欢迎仪式后,北大和耶鲁的师生被混合分成三组开展对话。记者奔走于三个会场之间,发现眼前的场景颇为有趣。第一组的议题是“全球化及未来的挑战”,台上环形桌前端坐着两所大学的校长及两校的教授,阵势庞大,俨然国际会议的会场。第二组的议题为“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机遇和挑战”,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学生们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酷似辩论会的争辩。第三组的议题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台前学生和台下教授一问一答,好像课堂的井然有序。但不论是什么形式,大家都全情投入,热情参与。

分组交流结束后,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生开始自由交谈,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丝毫没有减退双方互动的热情,大家三三两两,互相询问彼此关心的问题,甚至还互留联系方式,场面令人感动。

直到下午三点,在北大的所有活动才在大家的回味与不舍中告一段落。之后,他们还访问了中国另一所名校清华大学。

经过了北大清华的“学术之旅”,第二天,耶鲁大学百名师生迎来了他们期待已久的“长城之旅”。在去往长城的路上,团员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不时地对着车外拍照。“以前,我只在照片上看到过长城。据我所知,长城是人类三大建筑之一。我觉得它一定非常宏伟,我很期待这次旅行。”一位耶鲁学生兴奋地说。

一小时后,代表团来到了今天旅行的第一个景点八达岭长城脚下的詹天佑纪念馆。詹天佑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曾经为建设中国第一条自建干线铁路作出重要贡献。令耶鲁大学师生没想到的是,他也曾是耶鲁大学的学生。

参观过程中,师生们看到了詹天佑先生就学耶鲁大学期间的资料和照片,赞叹不已,“真没想到他竟然是我们的校友”,“这真是令人欣喜,在异国他乡能够看到耶鲁大学的老照片让我备感亲切”。来自耶鲁大学历史系的杰西卡・马斯登说:“我觉得詹天佑非常了不起,作为第一批来到耶鲁大学的学生,我想当时他的心里一定忐忑不安,但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一个陌生的学校,聪明的他居然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使我非常钦佩。”

“不到长城非好汉”,眼前墙壁上的这条标语提醒着师生们,他们已经来到了八达岭长城的入口。顷刻间,师生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纷纷感叹这古老建筑的宏伟,惊叹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他们自发每人购买了一顶印有长城图案的帽子,不停地在入口处拍照留念,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始检票了,百名师生个个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争做“好汉”。两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内,不断地有人冲刺、快跑。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文先生竟然最终成了登长城的冠军。他矫健的步伐,不仅超过了教授、老师,而且胜过了他的年轻学生。这一胜利使得师生们对他又增添了一份崇敬之情。“我原来看到长城的照片,以为它只是一个美丽的烽火台,今天亲自爬了才知道原来它是那么的长,那么的陡峭,我太喜欢长城了。”一位学生一边喘气一边兴奋地回答。

用过简单的午餐,师生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的建设工地。“太漂亮了!”所有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叫道。“我想北京已经为奥运会的举办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我希望这种准备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到了2008年,相信全世界的人们都会喜欢这座会场的。”一位学生留下了她美好的祝福。当听到主会场是按照下雨场内不湿的原理设计时,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说:“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而且它的理念是崇尚自然,设计的科学程度让我感到惊讶。”

告别“鸟巢”,代表团直奔首都机场。当天晚上代表团将前往西安和上海,继续他们的发现之旅、探索之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