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一农业大省的节水新法

2007-05-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何平 我有话说

“要是没有渠里的黄河水,往年遇上今年这种旱天,地里的小麦早就绝收了。”21日下午,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村民娄清波,指着渠里哗啦啦流动的水告诉记者:“再有10来天,就该收麦子了,今年的小麦长得好,亩产七八百斤没有问题。”

葛庄村是原阳县韩董庄引黄灌区内的一个普通村庄,10年前,由于灌溉工程

老化失修,输水能力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灌区农业的发展。娄清波把干涸的排水渠指给记者看,“节水工程没有搞的时候,干渠里有多少水,排水渠就流多少水,水‘扳’了,浪费太大了。”

1999年,河南省开始对韩董庄引黄灌溉区实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目前已完成6条干渠节水改造工程,渠道防渗衬砌长58.7公里。同时,对已建成的节水改造工程,加强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完善渠系用水协会和村用水户协会管理制度,推行以方计征的管理方法,使水利用系数由节水改造前的0.4提高到0.55以上。娄清波正是葛庄村用水户协会的会长,每年的春灌、秋灌时节,他都要到当地柳园引水渠总干分水闸的闸口住上十来天,“我和村里用水户协会的理事,等到了下个月10号秋灌时,带上帆布篷就轮流住下了。”

“住到闸口干什么?”记者问。娄清波笑着告诉记者:“当然不是到闸口捉鱼,我是协会会长,这条干渠的水管着村里286户用水户的地,干渠的调水、分水情况是我们村的大事,都是老百姓买的水,可不敢浪费。”

记者看到,通往葛庄村的水渠是一条水泥渠,娄清波说:“以前这是土渠,渠里长满了杂草,村里的2200亩地,往年春灌用水20天都下不来,前年改成了水泥渠,现在浇水10天不‘喽弄’哦。”原阳县水利局王修训局长介绍说,韩董庄引黄灌区进行节水工程改造后,共恢复和增加灌溉面积7万亩,农业用水量却由节水改造前的2.4亿立方米下降到2亿立方米左右,并改善灌溉面积18.83万亩,年增产粮食9380万公斤。

河南省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大省,2006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为1011亿斤,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强,比上一年增产94.6亿斤,占全国增量的近二分之一。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灌溉科科长李鹏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韩董庄引黄灌区主干渠、干渠的节水工程已初具规模,在2005年国家取消对劳动工和积累工“两工”使用办法后,韩董庄引黄灌区把末级渠系的管理工作,由以前的乡村行政管理模式,转变到由农民用水户自主管理。“用水农户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管理,增强了农民节水意识,有效提高了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发展了灌溉农业,促进粮食增产,这是河南全省灌区的发展方向。韩董庄引黄灌区管理模式的推广,将为保证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22日上午,“节水中国行”采访团来到了位于南阳市的鸭河口灌区,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38万亩,是全国十大灌区之一,也是河南省最大的水库灌区。

在鸭河口灌区白桐干渠袁庄管理所,记者看到水渠两边约10米左右的护渠区范围内,整齐地种植着挺拔的白杨树。鸭河口灌区管理局总工程师秦洪举指着一株直径碗口大的白杨告诉记者:“这些杨树是2000年种下的,树木‘八年成材’,你看这些树长得多好,不仅可以起到涵养水土的作用,还保护了干渠。我们种的速生白杨是一种经济林,等明年林业部门颁发采伐证后,我们可以伐掉一批,然后种上幼苗,经济林获得收入的一部分,再投入到灌区节水工程的维护中。”(本报南阳5月2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