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7-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魏运亨 我有话说

盘点一个世纪的中国话剧,不能不提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辽艺)。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专业话剧表演团体之一,辽艺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最近17年来,辽艺以原创21台话剧(其中17台反映工人、农民和市民生活)的可观数量,以全国唯一两次荣获“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3次“文华”大奖和5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大部分剧目演出超百场的可喜成就,引起全国文艺界的瞩目。

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李默然认为,辽艺取得的成绩不是偶然的。在面对新时期众多冲击和挑战时,辽艺在“为什么人”这个原则问题上从未动摇。

知名文艺评论家黄莉莉研究员说:“在当今戏剧创作缺少直面现实、反映真实生活的情况下,辽艺却始终不渝地坚持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感和艺术勇气。”

咬定青山不放松

自1951年建院以来,辽艺一直坚持“三贴近”原则,创作排演了200多台大型话剧,培养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演员。

随着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随着审美多元化和新型艺术娱乐形式各领风骚,话剧受到空前冲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话剧最低迷时,辽艺演出时全场只有7个观众,演员在后台不禁相拥而泣。困境之中,辽艺没有放弃,固守着这块几乎被人遗忘的阵地。1990年以后,辽艺紧紧把握改革开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时代主题,结合东北地域特色,不断实践,刻意求索,先后创作演出了根据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薛广生事迹改编的《爱洒人间》、反映当代工人家庭生活的《父亲》、反映抗日战争期间民间艺人风骨的《凌河影人》、反映新时期新风尚的《我把骨髓献给你》、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等21部大型话剧。这些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剧,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反映着百姓生活,在表演上最大限度地摒弃了概念化、程式化,缩短了观众演员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当今的文艺舞台,各种时尚元素炫目抢眼,标榜着潮流的荒诞、恶搞一类作品鱼目混珠。辽艺坚定地认为,话剧还是要坚持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步伐。只有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舞台形象,话剧表演才会有为、有位。

辽艺至今仍在大力倡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排演《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时,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都来到企业、矿山体验生活。为了写好剧本,编剧李宝群几年中10多次到沈阳铁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到抚顺、阜新等地的煤矿体验生活,两个剧本都大改了十几稿。演员宋国锋在话剧《父亲》中饰演“父亲”一角,为了演好演活老工人形象,他每天一大早来到公园,跟那些退休工人聊天、下棋、谈人生苦乐。一位退休老工人张师傅告诉宋国锋:“谁家没有困难?天塌下来也得往前奔啊!”这朴素的思想后来演变成话剧《父亲》的主题。青年演员房晓航、张大净,在饰演《凌河影人》中角色时,与其他20余位演职人员来到辽宁西部一个皮影戏班体验生活。10多天里,他们体味到了这些皮影艺人对艺术的痴迷,掌握了演皮影戏的基本技巧。辽艺的许多演职人员都感慨地说:“演员只有走进生活,塑造出鲜活的人物,生活中的人们才会接受你,喜欢你。”

用经典力作征服市场赢得观众

辽艺的话剧创作坚持走现实主义道路,一度被人讥讽为“抱残守缺”“靠主旋律过日子”。但实践证明,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作品最受观众欢迎。

采访中,记者听到两个真实故事:一个是辽艺早些年曾排演过一个探索话剧《荒原与人》,剧情打破时空界限,剧中人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结果,除了一个来访的俄罗斯戏剧代表团和少数艺术专业大学生叫好之外,绝大多数观众一头雾水,纷纷指责“这剧演的是什么?”最后只演3场就草草收兵。另一个故事是,话剧《父亲》首演安排在沈阳市黎明工人文化宫,当时黎明公司8000名职工面临下岗,公司领导本来担心职工触景生情,矛盾激化,没曾想,《父亲》中反映的浓郁亲情和励志精神让众多职工热泪盈眶。第一场不过300名观众,第二场已告爆满,第三场则是由公司党委书记带领上千职工,统一着装集体观看。在上海,一批老话剧迷慕名观看了《父亲》后,非要到后台和演员见面。他们说:“看了你们的戏好比喝了陈年的女儿红,浓香甘醇。现在有的话剧变得像闹剧了,我们看不懂也不爱看,还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最有味道。”

近年来,有不少剧目获奖之后便悄然“安乐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辽艺的现实主义题材话剧基本上没有演出少于百场的。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的《父亲》和《凌河影人》,到目前分别演出了328场和315场,反映时代先锋薛广生的话剧《爱洒人间》演出了280场,儿童故事剧《小萝卜头》演出了400多场。辽宁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黄莉莉认为,辽艺创作的《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等现实主义话剧,不是图解政策的“文件戏”,也不是为某企业歌功颂德的“行业戏”,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精品话剧,所以才有既叫好又叫座的双赢局面。

艰难而有希望的攀登

刚刚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的辽艺院长宋国锋认为,随着文艺表演和大众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话剧不会再像四五十年前拥有那么多观众,但也不会就此消亡,总还有一部分人喜欢这门舞台艺术。

从事话剧表演艺术41年的宋国锋坦言:从生存状态来讲,辽艺还面临许多困难,诸如经费拮据、人才流失、没有自己的演出剧场等都不是自身能解决的。但他强调,辽宁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体制改革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十分关心,大环境正向好的方向发展,这让他们这一群艰难攀登者看到了希望。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回归话剧,辽艺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演出营销队伍,长年到各地推销重点剧目。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辽艺与世园会签了一个200场的演出合同,双方合作非常愉快。辽艺培育未来市场的战略工程已经运作了多年。他们从娃娃抓起,为学龄前儿童准备了世界经典童话剧展演,创作出《春归花果山》等多部儿童戏,还组织了话剧进大学校园活动,一批爱好话剧的大学生还成立了自己的剧社。2005年,辽艺拿出6台自己的原创剧目,搞了一个工业题材话剧展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去年,辽艺组织了两个分队,带着7个反映农村生活的话剧小品为农民演出。

辽艺的演职人员说,能为建设和谐社会献出绵薄之力,能为人民大众带去艺术的享受和快乐,这是话剧人的追求和心愿。(新华社沈阳5月2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