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首部“红色青春励志偶像剧”的23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视率不断攀升。据央视索福瑞机构提供的全国收视率调查显示,该剧的平均收视率为5.26%,最高达到8.92%,为今年以来一套播出剧目收视率冠军。更值得关注的是,收看该剧的人群中有70%是年轻观众。他们自发地
青春激荡的形象让青年观众感到亲切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生活为背景的电视剧,它展现了20世纪初一批有志青年感时忧国、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是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它为何让年轻观众那么喜欢,且被他们定位为“不一样的偶像剧”?
“剧中毛泽东与以往人们熟悉的形象大不相同――风华正茂的毛泽东体格强健,身穿白色条绒制服,鸭舌帽、黑布鞋,朴素、整洁而又不失时代特色的造型改变了以往伟人剧的模式,毛泽东也不再是以前电视剧中夹着烟卷,叉着后腰,不怒而威的形象。在他读书的时代,他仅仅是一个年轻人,不会有振臂一呼,百人响应的风范,所以让他以一个年轻人的身份和时下的年轻人共同生活是电视剧成功的关键。”在湖南一师同学们自发的讨论中,大家认为青年毛泽东青春激荡的形象让青年观众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陌生,但是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亲切。
“它拍得真实,能够还原历史,还原细节,最重要的是还原人物――把伟人首先拍成一个人,在他成为伟人之前的一个普通人,这其中,他既平凡又不平凡,有着大多数年轻人的特性,倔强、莽撞、知识结构不全面等,但也有不少他独有的人格魅力,远大的抱负,独到的眼光,坚强的性格等优良品德。”著名作家、长沙市文联主席何立伟分析说。
看完这部片子,许多年轻人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位来自湖南市15中的学生认为,“以前我们会觉得伟人很遥远,而这部片子却让我们看到了伟人小时候和我们一样,也爱玩,爱打篮球,爱忘乎所以。这样的细节多了就觉得特别亲切。”
北京青年观众张利在给电视台的信中这样说:以往我们看的偶像剧都是以时尚的服装、俊俏的男女主角、缠绵悱恻的情爱来吸引观众。看多了,也觉得雷同没有深度,而《恰同学少年》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充满阳光的年轻人,剧中也涉及到他们纯美的爱情,那种萌动的情感看上去那么平实、自然,让人羡慕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他们接近了最本真的爱情。这也是时下偶像剧最缺乏的东西,也是让青年观众感到陌生但是亲切的东西。
“《恰同学少年》一扫某些电视剧萎靡、庸常、消沉的趣味和套路,而是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张扬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湖南广播电视报社社长、总编辑谷良说。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让青年感到信念的力量
“和其他偶像剧不一样的是,《恰同学少年》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够让人感到信念的力量。这对于生活在物质条件富足,精神却相对贫乏的当代都市青年来说非常珍贵。”网络上的留言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兴趣。文艺评论家王伟国分析说,这个片子讲的是1913年到1918年五年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一起求学的经历,这时候正好是清王朝刚刚灭亡,中华民国刚刚建立,帝国主义进入中国瓜分领土,军阀混战卖国求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苦难的岁月。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和同学们奋发向上,以民族兴亡为使命,读书的艰苦努力是发自内心的,是有远大理想支撑的。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也会给青年观众传递一种向上的力量。
长沙青年观众崔增伏说,看到毛泽东脚踏草鞋、肩挑行李,行走在湖湘千年学府,看到他躲在茶房博览群书,坐在闹市朗读英语,和同伴讨论时局,看到他注重强身健体,常年打井水洗澡,看到他脱去露脚趾的破布鞋,光脚打篮球,看到他寒假回家用节省下的钱给父亲买“洋烟”,给母亲买不合号的顶针,看到毛泽东把做人、求学、个人命运和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真是很感动。联想到现在某些崇尚物质、追求名牌的肤浅的学生们,觉得这部电视剧的确有超乎寻常的价值。
《恰同学少年》的编剧黄晖在谈到创作设想时说:现在讲青春时髦,喜欢用一个词“COOL”(酷),其实剧中那一群人才是最“酷”的青春偶像,为了整个世界的明天,不是为个人的前途,他们活得多么的精彩!我们塑造的是一段和我们今天很多青春剧表达出来的不一样的,但却是真实再现的青春,我们想告诉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们:青春除了大家看到的以外,还可以是这样的!
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朱虹分析说,青年观众喜欢这部电视剧,说明他们对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可,这说明我们今天倡导的核心价值有着广泛的基础,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这也说明我们不能低估了观众的审美,他们不满足于风花雪月的东西,理想主义、英雄精神永远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