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建院30周年

2007-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李瑞英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5月25日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欣喜地迎来了30周年庆典。今天,来自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老中青学者济济一堂,在京共同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在雄伟的国歌声中,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们精神振奋,

他们庄严地向祖国和人民表达了努力繁荣发展无愧于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坚定信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信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大会并讲话。

李长春在贺信中说,中国社科院建院30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社科院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长春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有更大的作为。中国社科院要进一步认清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发扬成绩,总结经验,抓住机遇,奋发进取,努力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努力建设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继续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峰,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社科院要认真总结和发扬成功经验,始终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系统研究,深入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要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着眼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知识储备、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目标,瞄准学术发展前沿,坚持“高、精、尖”的研究定位,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要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大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不断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要加大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与党同心同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和名家大师,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庆祝大会。庆祝大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主持。出席大会的还有中宣部副部长雒树刚、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中央政研室副主任郑新立、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董宏、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新华社副社长马胜荣、本报总编辑苟天林等。来自部分地方社科院的负责同志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以及干部职工近千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下午,揭晓了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并举行了颁奖大会。陈奎元院长与院党组成员向获奖者颁发了证书。《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新自由主义研究》、《本草纲目(全英译本)》、《现代经济辞典》等6项成果获一等奖;《元诗史》等41项成果获二等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等93项成果获三等奖;已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成果《吴梅全集》给予追加奖励。

据了解,中国社科院成立于1977年。建院30年来,该院从建院初期的14个研究所发展到现在的35个研究所(中心),成立了五个学部,拥有260余个学科,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建立起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推出了一批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共完成学术著作8700余部,论文10万余篇,研究报告17000余份,以及大量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该院拥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培养造就了一批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