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福建两位法律学者联名向信息产业部致函,对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达成互不竞争协议、形成南北寡头分治局面的行为进行抨击。他们呼吁,信息产业部应该对该“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查处。据报道,此前,已有律师向北京西城区法院提出诉讼,状告中国网通北京分公司靠“垄断服务”收取“明显过高、不合理”
此前,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报告,报告披露:目前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价格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中国的比重超过10%,是发达国家的10倍,也高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约8%的平均水平。一石击起千层浪,这个报告再一次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电信巨头推到了风口浪尖。再联想起电信、网通的这份“相互停止在非主导区域发展新用户”的合作协议,电信业寡头垄断、协议分割市场的做法再一次遭到公众诟病。
记得今年年初,笔者有幸参加了一场中国电信的校园招聘会。大家都共同谈到了一个关于电信垄断的问题,没想到,中国电信的领导立刻做出了回击,十分肯定地否认了中国电信的垄断者身份,理由是,在市场上,中国电信面临着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甚至中国移动等多家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应该怎么来评价垄断?面临竞争压力就代表不存在垄断吗?这样的判断显然很不专业!我们知道,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主要是通过市场集中度来测量的,并不是以存在竞争与否来主观判断。
所谓集中度,是以产业内最大的若干家企业的几个重要指标(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等)占整个市场的份额来表示。在固网市场上,据2006年的数据,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铁通3家运营商的市场份额依次是60.9%、34.6%、4.4%,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家的市场份额超过95%。不仅如此,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事实上的南北分治格局,更使得这种垄断不仅是一种双寡垄断,在局部市场中,甚至还趋近于完全垄断。如今,为了规避竞争,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通过协议相互分割市场,以地域划分所占份额,无疑进一步巩固两者的局部完全垄断地位。
传统的网络产业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质,可是,随着新技术的变革和新市场的涌现,通信成本大幅下跌,电信产业的竞争特性不断凸显。为了顺应这种趋势,中央政府对电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目的本是扩大竞争。然而,我国历史上的数次电信重组,国有独资的企业产权结构一点没有改变。很难相信,只有一个投资主体的电信市场会形成有效的竞争。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分拆行为难免顾虑重重。2001年,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但这种纵向分割使得两者在业务上并没有实质进入,本质上还是各自垄断。
可以说,在固网市场,电信产业的一次次重组、拆分并没有增加同业竞争主体。不仅如此,市场的准入制度也没有根本的变化。一个南北分治的双寡市场原型,集中度是如此之高,成本对称,相互信息又那么透明,要达成一个“合谋”的协议,这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中央不断鼓励两大集团在对方主导区域内自由竞争,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眼见移动通讯拣了个大便宜,于是,他们就开始学乖了,“合作”又显得那样的“顺水推舟”。在这场合谋中,唯独消费者的权益再一次被损害。
因而,直面这一“互不竞争协议”合谋、为广大消费者维权的法律学者更加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