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珲春市杨泡满族乡,是一个汉、满、朝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辖区的7村20屯零零散散的分布在224平方公里的大山之中。就在这一条条山路上,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杨泡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用真情和汗水,为这个大山深处的和谐之乡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一把剪刀传真情
杨
与群众接触的多了,民警们对这个剪纸之乡的传统也有了过多的了解。2005年冬天,在杨泡边防派出所的多方协调下,杨泡满族乡剪纸协会正式成立了,民警们还集资700余元为剪纸协会购买了20多把剪刀。如今,在民警的带动影响下,辖区的朝鲜族群众也加入到了学剪纸的行列当中,这个久负盛名的剪纸之乡终于把传统文化做成了产业,会员的剪纸作品出省进京,走向了国外。
两所联动促和谐
“1+1>2”,在创建“平安边境乡镇”过程中,杨泡边防派出所与杨泡乡司法所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在开展普法宣传、调解民事纠纷和治安纠纷中实现联动,这一做法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为此,乡里还拨专款为派出所购置了一台松花江微型面包车,用于普法宣传和接处警。
4月初,派出所接到辖区村民崔某报案,称其去年底在自家捡到的两头牛至今无人认领。派出所及时将此事通报了乡司法所,两所考虑到崔某捡到牛的时间较长,经过研究,在报纸上刊登了认领启事。过了几天,失主寻上门来,情绪很激动,认为如果崔某及早报案,他们不至于浪费近半年时间找牛,而崔某却坚持要半年的饲养费,两家矛盾一度紧张。派出所、司法所一同做两家的工作,为两家宣传解释有关法律,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丢牛者为捡牛者付了500元的饲养费,两家的矛盾得到了化解。
三个支部一个娃
两年来,杨泡边防派出所民警每月都有一笔特殊的党费,提起这件事,村民王东福感触颇深。2005年春天,民警在开展校园普法活动中碰到了一个在学生中比较“显眼”的小男孩,这个叫王欣的小男孩,穿着带补丁的裤子,躲在活泼的学生后面,用怯生生的眼神看着民警。原来。王欣母亲身体残疾多病,一家人就靠着父亲王东福种地的收入生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民警们来到王东福家,为小王欣送来了运动服和学习用品,并且承诺,今后每月资助王欣100元钱,用于其改善营养、购买学习用品。
这件事在杨泡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杨木林子村党支部组织党员为王家修好了房子,杨泡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也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辅导小王欣学习。就这样,三个支部因为一个孩子走在了一起,共同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形成共识,绝不能让小王欣掉队。两年来,仅派出所党支部就捐款捐物价值达3000余元,小王欣也变成了一个开朗好学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