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会计系的鲍晓呀同学对于“从商”有了一次真实的体验。她自己用200多元从下沙批发市场买回的服装和装饰链,在邻近学校的“零售”竟带来150多元的纯收益。欣喜之余,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而这也使她入学两年来对学校“商学合一”耳濡目染有了全新的感觉。
今年
陈晋兰同学在校外还有着另一个身份:下沙商贸城大嘴杂铺店的小老板。
这是一群脚踏实地、有着理想的大学生,是和煦春风下的萌芽。
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交融,造就了浙江人民兼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商、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形成了以商立业、以商兴农、以商兴邦、以商兴国的传统文化。
有学者指出,商文化是一种稀有资源,浙商文化是中国商业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度,它的产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在今日可以说,一部分浙江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浙商群体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史。“浙商”和“浙商精神”把现代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们也成为“未来浙商摇篮”的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宝贵财富。
围绕和谐浙商新人的培养目标,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依托行业,将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以商学结合作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践行着“德能并举、商学合一”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弘扬“厚德崇商”理念
“厚德崇商”是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代表着学校强化办学特色的文化价值指向。
院长李署明教授这样理解校训的内涵:“厚德”,源自《周易・坤》中“君子以厚德载物”,寓意为道德高尚者能担当重任。学校校训引“厚德”,意在强调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崇商”即以“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奋发有为的自强精神、不图虚名的务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吐故纳新的包容精神和互信、互谅、互利、互惠的团队精神”为主要内涵的“浙商精神”为全校崇仰的精神境界。
“厚德”以“崇商”为归宿,即以“浙商精神”为增厚其德的主要内涵;“崇商”以“厚德”为基础,即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规范中实现崇商的目标。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杭州商业学校。1979年10月起划归浙江省供销社,1999年学校开始筹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教育从中职教育迈向高职教育行列,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建校。
依托行业优势,学校很快便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但是,受宏观政策的影响,特别是19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化改革趋向的日益加强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以浙南地区特别是温州的家庭工厂、私人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在浙江蓬勃兴起,以义乌为代表的各种小商品市场、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如雨后春笋在全省各地涌现出来,国营供销社发展受到冲击,所属企业、基层社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率先进行了公有制单位的改革,学校也被直接推向了市场。
面对“转型”的阵痛,学校秉承“浙商”精神,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顺应市场,率先开设“对外贸易”、“采购与推销”等专业。学校提出了“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基层急需的、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商贸类中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省内和全国行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毕业生供不应求,更有用人单位提出了学生“先上岗,后毕业”的要求,出现了一进入毕业实习就享受在职待遇的情景。
学院经历了从计划管理到市场驱动、从面向一个行业到面向全社会、从中等职教到高等职教的跨跃式发展。实践让他们对“浙商精神”的特质,对“浙商”人才成长规律有了切身的体悟和“血缘”上的认同感。
让“浙商精神”成为最基本的教育元素
浙江省坚持走市场化道路,迅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全国最藏富于民的“经济大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为之作出重要贡献。新一代浙商身上所体现的创业精神和商业智慧,改变了过去人们形成的“无商不奸、惟利是图”传统印象,展示了新一代浙江商人“诚信务实、博大宽容、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范和良好形象。
通过诸多办学实践的阶段性总结,学院再一次明确“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据市场设专业,依靠基地训技能”的办学思路。大家充分认识到,弘扬“厚德崇商”理念,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让“浙商精神”成为最基本的教育元素,融入到育人活动的方方面面,让校园成为浙商精神的聚集地、共振区、辐射源,让学校成为传播浙商文明、弘扬浙商文化的精神高地。
(1)培养“浙商新人”
围绕和谐浙商新人的培养目标,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将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以商学结合作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践行“德能并举、商学合一”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是全方位倡导“浙商文化”,宣传“浙商文明”。学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将“浙商精神”精神、学院文化有机融合,构建富有地方特色和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
二是开展以“浙商文化”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实践教育。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浙江人文大讲堂”、“旅博会”、“浙商大会”等各种大型活动;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展社会调查、专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由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向“技术人文者”的转变。
三是进行课堂渗透。通过“两课”教学改革、开设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主题教育、二级业余党校等引导学生提高素养,让学生们从自己身边学长们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精神,激励自我。
(2)构建“崇商”教学体系
――从调整专业结构入手,构建大商贸的专业格局。专业是学校教育实现人才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浙江经济的特点是小商品形成了大市场、小资本实现了大集聚、专业化促进了大协作。学院上下一致认为,作为服务浙江经济的教育载体的构建,在专业规划上也要与时俱进,要有“鲜明的时代性,适度的超前性”。
在供销学校时期,学校就在传统的农产品检验与加工专业基础上,率先开发出对外贸易专业、采购与推销专业。
进入1990年代后,学校紧贴市场变化,大力实施专业改造和开发,率先设立了国际贸易、连锁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
2002年高职学院正式建立,学校提出,依托行业、立足浙江、面向区域,建设以经贸为主体,以生物、信息、制造业类专业为新的成长点的大职教体系。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学校已初步形成了财务会计、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应用工程、人文旅游等6大系25个骨干专业,文理工经管一体化的大商贸专业格局。
――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探索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围绕“和谐浙商新人”的培养目标,学校对其基本特征和内涵的理解也随着“浙商精神”的不断发展升华而进一步加深,进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以商贸类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根本,调整课程体系、内容,提出了“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技术实践知识为重点、以专业理论知识为背景”课程内容结构。学院努力实现从学科型课程向职业型课程的革命。学院通过抓“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与管理”两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带动全院商贸类专业群建设;通过抓《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网站》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进出口业务》等核心课程建设,带动各专业“能力本位”课程建设;通过抓典型,推全面,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为范式,带动全院的教学模式创新,为学生较好地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打下基础。
――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强化技能技术训练。学院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外联企业、内拓实践,进行“虚拟――实战”的训练,强化学生商贸技能和经营意识。如05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第三学期由学院安排进入产学合作单位省供销社下属的新大集团实习,学生被分成十个模拟销售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在学院、企业指导教师带领下,他们首先在学院所在的下沙经济开发区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捕捉商机,指导老师给予“幕后指导”。学生们从组织货源、商品定价、摊位审批、销售策略、资金结算、利益分成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分配,并亲身参与。整个销售程序安排在假期进行,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精打细算,以小致大,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致尽。
――依托行业,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连锁经营与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建立了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省供销社下属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校内供销超市和研发车间。这样的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院优质资源的同时,加大了对学院的支持力度,学院也在合作中优化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为实现“商学合一”,如成立了以学院为龙头、杭州华商集团为企业牵头单位的浙江商贸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由中职学校和企业共15家单位组成,学院领导任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杭州华商集团领导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了收银、理货、促销、采购、物流等实践教学计划,编写了相关教材。共同开发了连锁企业收银实训、理货实训、集团综合实训、网点开发实训、商品促销实训、商品采购实训、物流管理实训、客户管理实训、商业数据分析实训以及能力拓展实训等10个训练项目。根据企业内部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了门店店长、采购经理、收银领班、理货领班等技能考核项目,考核通过者可获得华商集团颁发的在连锁业内通用性很高的初级主管资格证书。
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尤其是浙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亲身体会、成长经历,将“重务实,以小致大”的浙商经营理念潜移默化至学生,使学生树立起要在职业生涯获得成功的信念。
践行德能并举、商学合一创新模式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将“厚德崇商”、“浙商精神”渗透到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文精神和从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由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向“技术人文者”的转变;“教学进商场(车间),工作入课堂”,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商场(车间)合为一体的场景;“教师是商人(师傅),‘老总’(师傅)是教师”,教学与从业技术指导的职能集于一身,这样的情境,较好地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融为一体,构建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良好育人环境。
“德能并举,商学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新一代具有“诚信务实的职业道德、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以小致大的经营理念、技湛商慧的从业本领”的基本特质的高技能人才。据学院对2004、2005、2006三届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7%以上,学校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6.87%、97.11%和98.35%;进入了浙江省高校就业率排名的第一方阵。
浙商有一句名言:世界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
李曙明院长也有一句名言:世界有多大,校园就有多大!这是何等的胸怀和境界!(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