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节:王书记给每个孤儿的“励志留言”都不一样,衣服让他们挑着买
快到“六一”儿童节了,河北省廊坊市“爱心家园”52名孤儿这几天仍在回想5月22日见到王爷爷的情形。有的说:“我告诉王爷爷了,去年他送的书我看了好几遍。”还有的说:“我告诉他我最近学习又进步了。”
被
一年前的“六一”儿童节,王增力来到“爱心家园”,抚摸着孤儿们的头,拉着孩子们的手,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你们生活得好一些,和其他孩子一样不愁吃,不愁穿,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这一天起,52个孩子就牵着他的心,到今年“六一”前,他已经七次来“爱心家园”看望孩子们。
去年中秋节,他给每个孩子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河北英杰》课外读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朗读扉页上的题字时发现,王爷爷给每个人的“励志留言”都不一样。
过年了,王增力嘱咐特教学校校长王金洁给每个孩子买身新衣。王金洁打算为孩子们统一订购运动服,王增力反对:“我们不能给孤儿们‘贴标签’,把他们撒到商场里自己选,让他们感觉跟有爹有妈的孩子一样幸福。”除此之外,孩子们每人还得到了50元的过节钱。
为了这50多个孤儿的幸福成长,廊坊市在财政预算每年列支50万元作为孤儿的培养经费,以后动态调整,只增不减。
“我市的永清、固安、文安等县都按照我们‘爱心家园’的模式,都已对本县的孤儿实现集中供养、集中就读。”廊坊市市长王爱民欣慰地告诉记者。他表示,到今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时,廊坊市所有县(市)都将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教育部门承办,集中供养、集中就读”的孤儿教育救助体系,给所有贫困孤儿一个温暖的家。
一个目标:让500多名适学孤儿不辍学、上好学
关注困难群体,建立“爱心家园”,是廊坊市委市政府“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民生,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
早在2005年下半年,适学孤儿的就学问题就成为廊坊市领导关注的焦点。市领导明确要求:“要摸清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孤儿的现状,做好救助工作。”廊坊市教育局经过摸底调查发现,全市522名适学孤儿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有效的监护,大部分濒临辍学甚至已经辍学。安排好孤儿生活,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很快,廊坊市就制定出台了《关于控辍保学工作的实施方案》、《贫困家庭学生、孤残儿童救助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教育问题。
在救助模式上,廊坊市大城县最早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个县主要采取四条措施对贫困孤儿予以救助:一是将所有孤儿的户口办理到城区;二是所有孤儿全部享受“两免一补”;三是全部纳入城镇低保,每人每月享受165元的城镇低保金;四是集中就读孤儿每人每月享受100元财政生活补贴。大城县政府率先为全县59名孤儿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根据年龄和学习程度,大城县将20名孤儿安排到县城第四中学、39名孤儿安排到第二小学就读。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集中供养、集中就读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孤儿生活学习的后顾之忧,是一种保障孤儿享受良好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城县委书记王相仁告诉记者。
有了大城县的成功经验,廊坊市政府拨专款50万元,在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了由教育部门集中管理的“爱心家园”。2006年2月28日,首批市区及附近农村的50名特困孤儿搬入“新家”,孩子们在这里集中食宿。同样,根据年龄和学习程度,他们被就近安排到尖塔镇中、小学读书。
为从根本上解决更多孤儿的生活、教育等问题,廊坊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推行“集中供养,分级就学”。目前该市已有518名孤儿进入各类学校上学读书,117人由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统一转为非农户口,享受城镇低保。
与此同时,廊坊市的孤儿救助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5月22日,市工商联发起组织全市300多位民营企业家为“爱心家园”捐款,新奥集团、前进钢铁集团、荣盛公司、汇福公司等民营企业的代表纷纷上台,踊跃捐款。不到一个小时,捐款总额就达到了991万多元。在现场,王增力给企业家们深情地鞠了一躬,他承诺:“今天的捐款将全部用于建设‘爱心家园’,解决孤儿集中供养、集中就读问题。要让全市孤儿都有学上、有人管、有人照顾,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中华义工联合会北京分会50多名志愿者也来到“爱心家园”,组织孩子们参观天安门、科技馆、游览长城,还与孩子们结成对子,用书信相互交流,鼓励孩子们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努力成才。许多热心人士还为学校捐赠图书、电视、自行车、套餐桌椅……
一个习惯:“每天听天气预报,就是为了知道明天给孩子穿多少衣服”
为了孤儿的健康成长,“爱心家园”的领导和教师倾注了大量心血。“爱心家园”专门聘用4位老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孩子们每天上学要经过十字路口,生活老师就像家长一样每天四次接送,风雨无阻。
“50多个孩子的生活境遇不同,脾气禀性不同,我们要摸透每个孩子的心思,才能把他们培养好。”王金洁用“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和医患关系”概括了他们与孤儿的特殊关系。
“五一”长假,这里的许多孩子被亲友接走,一个叫晓旭的男孩子因为没有监护人而情绪低落。王金洁忙去问他:“是不舒服吗?”孩子说不是。“是作业没写完吗?”孩子同样摇摇头。王金洁又轻声问:“是心里委屈吗?”孩子开始哭。王金洁蹲下了身子:“孩子,甭屈得慌,让爷爷抱抱!”孩子把胳膊一伸,搂住了校长的脖子,眼泪不停地往下流。在王金洁的不断劝导下,孩子终于破涕为笑。
王金洁说,经常有这事,只要你轻轻一抱,孤儿们就可以感受到亲情、温暖和力量。和王校长一样,这里的每位老师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全部身心疼爱着孤儿们。一个孩子三天没解大便,药物不管用,曾荣获“廊坊市十大杰出母亲”称号的郝海霞老师二话不说就用手往外抠。
同样的亲情故事,每天也在大城、永清、固安、文安等县的“爱心家园”里发生着。
大城县第二小学校长姚文利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叫小军的孤儿,自幼与70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照顾不过来,小军落下了尿床的毛病。来这里第二天,郭顺心老师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小军起床后,怕别人看见,把被褥紧紧裹在了一起。郭老师没有马上问小军,而是为他换了一床新的被褥。第三天,郭老师又特意摸了摸小军的被褥,依然是湿的。郭老师回家为小军做了3床小褥子。每天睡觉前,她亲自给小军铺床。
一天晚上,郭老师发现小军的鸡蛋汤只喝了一口就不喝了。“小军,今天的鸡蛋汤不好喝吗?”“不是,我怕……我怕晚上尿床。”小军怯怯地回答。郭老师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她把小军搂到怀里:“孩子,你喝吧。尿了老师给你晒,脏了老师给你洗……”如今,在医生的治疗和生活老师的悉心照料下,小军尿床的毛病已经有了一定的好转。
在第二小学,老师们忠诚地履行着孤儿父母的神圣职责。学校每天晚上安排3位老师值班,帮助孩子们补习功课,照顾孩子们睡觉……每次吃饭,只要有热汤,都是老师给年龄小的孩子盛好,放到他们的餐桌上,就怕孩子烫着。
5月25日12时,记者在大城县第二小学看到,用教室改建的食堂内,30多名孤儿正在生活老师的照顾下吃午饭。散发着香气的菜花炒肉、土豆片,雪白的馒头,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
第二小学的齐芙蓉老师说:“自从学校多了这39个孩子,我养成了习惯,每天听天气预报,就是为了知道明天给孩子穿多少衣服。”
在大城县第四中学,徐有时校长告诉记者,不幸的生活遭遇让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学校的职责就是让他们感到不孤独不寂寞,让阳光照在孩子们的心上。学校要求每个老师都要为孩子的身世保密,不公开他们的身份。任课老师专门成立帮辅小组,给孩子们补课。徐有时还说,承担孤儿教育任务的第四中学和第二小学,都把这些孤儿分入不同的班级,目的是让他们迅速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和所有的同学一样成为班级的普通一员。在学生内部,由班干部、宿舍长协助班主任照顾其生活起居,由所在班的班主任做好日常监护工作,校领导分工负责,每人负责一至两名孤儿学习生活。老师们还专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孩子们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廊坊市的孤儿们正在一个个的“爱心家园”里健康成长,他们沐浴着爱心又滋长着爱心,他们“学会感恩,立志成才”。14岁的刘宝田在日记中写道:“我愿验一下血型,去帮助病痛中的患者。”14岁的刘洁则说:“长大了我要回报‘家园’,回报社会,用更多的爱心让这个世界更温暖。”
看到曾经孤苦无助的孩子长高了,长胖了,懂事了,孤儿们或远或近的亲属,无不表达对政府、对老师的由衷感谢。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背着从地里收获的十几斤花生,拖着因关节炎而隐隐作痛的双腿,步行十多公里来到廊坊市“爱心家园”。老奶奶说:“感谢政府,感谢老师,让俺孙子有饭吃,有学上,这点花生你们就收下吧……”
在廊坊市“爱心家园”里,每位老师都用全部身心疼爱着孤儿们。图为荣获“廊坊市十大杰出母亲”称号的郝海霞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就餐。崔万友摄
5月22日,在“爱心家园”募捐仪式上,孩子们为廊坊市委书记王增力(左)等戴上红领巾。金志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