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实践平台上放飞梦想

2007-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梁晓峰 本报记者 练玉春 我有话说

“马上要毕业了,锻炼一下操作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的技能,对自己将来在企业发展肯定会有帮助的。”西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03级本科生兰翔在参加该校“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践强化班”时显得十分高兴。他说:“这些单台价值100万元以上的现代精密分析仪器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现在可以直接触摸并亲自动手操作使用

它们了。”面向本科生开放分析测试中心,提高学生对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西南科技大学的一项新举措。依托学校公共实践平台,利用现代工程操作实训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早已经成为西南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亮点。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多学科性大学,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提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在继续保持为绵阳科技城、建材等行业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同时,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学校不断优化与完善培养方案,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保工科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学分达到总学分的30%左右,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

搭建舞台,让工程训练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西南科大人认为,新型人才,要有扎实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应当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足够的实践训练,对于理工科学生,学校应当成为“工程师的摇篮”,让其获得充分的营养。

图为西南科大学生在实习。

2000年以来,学校秉承了重视实践勤于动手的传统,构建了具有“一个目标,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连贯,五个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目标就是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两个结合就是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原则,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三个层次就是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四年连贯就是根据学校目前学科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连续四年不间断的不同层次的实践技能训练;五个保障就是为了顺利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从实验室开放的范围、开放的内容、开放的实验类型、开放的组织实施及开放过程的质量监控等方面所采取的“五大措施”。

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2003年以来,学校投入近6000万元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打造新型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平台。目前已建立了25个校内实习教学基地。“大学生创新基地”、“工程训练基地”、“西南科技大学污水处理及污染控制试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校内公共实践平台已经成为西南科大学生提高动手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训练的一片新天地和创业技能实践的宽阔舞台。西南科大的机器人小组就是在这些平台上锻炼和成长起来的。2003年,他们首次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就进入前八强;2004年荣获全国冠军,同年10月代表中国高校参加“亚太地区”国际机器人电视大赛获得了亚军,并连续3年蝉联了最佳技术奖。

在加强校内平台建设的同时,学校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生产的第一线进行训练。目前,学校已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108个高科技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基地。此外,还建立了57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近3年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人数达到了30000余人次,服务时间超过180万小时。

学校设立了创新基金,坚持每年投入数十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校内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并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业导师),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申请项目,学校提供研究启动资金,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2003年以来,学校批准立项达300多项,直接参与的学生超过2000人次。学校还在每年4―6月份,举办科技活动节,开阔学生的科技视野,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对积极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科技活动园丁”给予奖励,营造全校性科技活动氛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工程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参加全国科技类竞赛,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2003年以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奖12项、并连续五届获得赛区优秀组织奖;2004年在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银奖;在2005年“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004年、2005年、2006年组队参加美国国家半导体竞赛,并连续两年获得季军……

放飞梦想,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上学期间,我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工程师,经过学习和实践,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被誉为科技发明家的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学校知名校友曾祥炜在西南科大对校友报告自己的事迹时深情地说。曾祥炜是学校上世纪60―70年代毕业生的典型代表,他长期从事流体控制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勤于思考,在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获得70余项发明专利,是我国第一代非职务发明专利人和第一代获得外国发明专利权的中国人,曾经荣获日内瓦世界发明奖金奖。

摇篮只是一个起点,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在行业发展中展示聪明才智,在国家建设中实现建功立业,才是西南科大人追求的目标。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同时教育学生就业时面向企业,参与工程生产,在实践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上世纪80―90年代,学校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中有不少人在建材及其它行业的诸多企业、研究院所担任总工程师和其它领导职务。87级学生谢才龙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长期致力于水泥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改造工作,在工程实践中研制出水泥磨的双层隔仓板技术和锤式破碎机的锤盘技术,获国家专利;成功解决了水泥磨机中空轴螺栓断裂难题;改变冷却机凸台砖的砌法,延长冷却机使用寿命达4倍以上;开发出了42.5低热硅酸盐水泥、52.5高标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和32.5早强缓凝水泥三个新品种;其主持的一项技改项目被中国能源化学工业学会评为三等奖;2005年,他因骄人的成绩和突出的创新精神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生创新能力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施展,2002级竹文坤同学及其团队充分利用学校宽松的实验环境,在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中心实验室开展组织培养、食用菌栽培、发酵、栽培、育种、生物降解等试验和课题的研究,2004年以《野生植物火棘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参加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荣获银奖;参加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创业周,荣获铜奖。2005年竹文坤同学又率领团队以“高效降解秸秆就地换田技术”项目参加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荣获全国三等奖。

由于学校毕业生基础扎实,适应快,能力强,肯干实干,在工作岗位上“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因而受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在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仅2006年12月4日这天,就有270多家单位来校选拔毕业生。北京金隅集团、四川长虹集团公司、河北冀东水泥集团、拉法基集团中国公司、海螺集团、广东惠州环球水泥、富士康等大型企业每年都要直接来学校招聘人才。佛山新美陶瓷集团总经理吴南昌对西南科大的学生情有独钟,专门在该校设立“新美陶瓷奖学金・科研基金”,资助和吸引学生从事陶瓷生产的实验研究。

“春风吹和煦,桃李尽成行。”最近,西南科技大学的第三届学生科技节拉开了帷幕,学校的各类实践训练平台上又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