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院士是一位德高望重、科学成就卓著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科学生涯和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壮大紧密相联;他的科学功绩,深深镌刻在我国科技发展的丰碑上。
王淦昌院士在70年科研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王淦昌院士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他在爆轰试验、固体炸药工艺研究和新型炸药研制,以及射线测试和脉冲中子测试方面,指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在开展地下核试验过程中,他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研究与改进测试方法,使我国仅用很少次数的试验,就基本上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测试的关键技术。
由于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王淦昌院士曾以第一获奖人的身份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首届何梁何利基金成就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王淦昌院士十分重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早在1955年,他就著文强调和平利用核能的最有效方法是建设核电站。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以极大的热忱推动我国的核电建设,为我国核电事业迈出艰难的第一步起了重要作用。
王淦昌院士非常关心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王淦昌院士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他在浙江大学从教十几年,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验训练,培养了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内的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解放后,他在科研工作中,注意根据每个年轻人的特点安排工作,发挥其特长,培养出了丁大钊等一大批优秀的实验核物理学家。
王淦昌院士的一生是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尖端科研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20世纪40年代,在贵州遵义缺少实验条件的情况下,他独辟蹊径,在中微子问题理论与实验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50年代,他领导宇宙线研究组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使宇宙线研究成为那时我国与国外交流最多、水平与国际水平相近的项目之一。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根据高能加速器的能量优势和探测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导设计了更为现实的气泡室探测器,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体现了丰富的物理思想和卓越的科学胆略。在激光技术出现后,他把激光与核物理研究相结合,提出了激光打靶实现惯性约束聚变的思想,在交叉科学的领域开辟出新的科学研究天地。在原子弹爆轰试验研究中,他提出采用“真空浇注法”,指导科技人员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浇注出各种高质量的炸药部件。在突破原子弹、氢弹技术和地下核试验技术难关过程中,他领导实验人员与从事理论设计、部件加工的科技人员、工人密切合作,大力协同,努力做到“万无一失”、“一次成功”,“一次试验,多方收获”,大大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制步伐。在年近八旬时,他又敏锐地把握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导开辟氟化氪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新领域。晚年,他始终高度关注着我国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研制。
王淦昌院士不仅在科研方面成就突出,更为可贵的是他有一颗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和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他捐献出了家中的积蓄和金银首饰。1952年,他秘密受命赴朝鲜战场执行探测美军是否投放原子武器的任务(后来证明投放的是杀伤力很大的“飞浪弹”)。上世纪60年代初,他把在苏联积攒的大部分卢布捐献到驻苏联使馆,分担国家暂时的困难。1961年4月,他从苏联回国后正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加速器研制,在祖国需要他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时,他毅然表示愿“以身许国”。他曾直言批评苏联科学家仅凭电子学信号就断言发现新粒子“不可靠”。他曾在“文革”期间的政治高压下,坚持认为“泰勒不稳定性是客观存在的”。
王淦昌院士的身上充分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王淦昌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是受之无愧的。
王淦昌院士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在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中取得突出成就,研制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国防科技已经实现了重大跨越,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正在为实现军工产业和技术的整体升级而奋斗。
王淦昌院士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崇高的品德风范,是我国科技界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向王淦昌院士学习,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为依托,促进学科交叉、关键技术融合和系统集成创新,在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和关键工艺上取得突破,在推进产业高技术化、集约化上取得突破,全面完成国防重大科研任务,努力实现“出一流人才,建一流队伍,促一流成果”的目标,既支撑当前的发展又引领未来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