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应用物理学专家。1964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作为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主持研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目标、重点与技术途径等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使我国氧碘化学激光等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01年后任863计划先进防御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新时代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一定要把继承与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关于继承。我想说一个比我更老的一代海归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学有成就的留美学生决定回新中国效力,他们中有一位叫郭永怀,他回国后,和钱学森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不久奉调核武器研究院,负责原子弹和氢弹的力学问题研究,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
1968年郭永怀从实验基地回京,专机在降落时起火,飞机上的人全部遇难。在处理现场时,大家看到,郭永怀临终时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虽已烧焦,但两人腹部之间公文袋内的机密资料却完好无损。那年他59岁他是中国科学家的楷模,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我说这个故事不是只讲一个人,这是一批人。现年92岁的彭桓武老院士,他从英国回来时,人们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中国人回国不需要问为什么,不回来才要问为什么”。这些老海归团结了一批人,在中国经历了几十年战乱后,各方面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了“两弹一星”中的所有科学难题。我想他们不仅创造了载入史册的业绩,而且创造了一个跟崇高的事业相称的价值观,我们把这个价值观归纳为十个字,叫作“铸国家基石,做民族脊梁”。他们留给我们的价值观,也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的确,时代有了很大变化,价值观更多元化了,但是我认为,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就看我们自己如何选择,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认为一个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永远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来传承这种崇高的价值观。
关于创新。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20多年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大量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靠投资拉动、靠廉价劳动力、靠引进技术。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的小国和穷国,中国必须创新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只举一个事例,现在美国人均能耗比我国要高10倍以上,如果中国人像美国那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均能耗也提高10倍的话,那是什么概念?即全球的能源都给中国也不够用。所以,我们必须创新自己的道路。中国可持续发展,我认为是有路可走的,但是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这就是新世纪摆在中国人面前、摆在中国新一代海归面前的新国情和新使命。我殷切希望新时代的海归们不辜负时代赋予的责任,争做创新发展的先锋。
第一,要把创新发展我国的实力当做自己的责任,这个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包括经济、国防,软实力包括文化、文明和民族精神。
第二,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把国际上先进的东西和我国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这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并希望海归们要同国内土生土长的专家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携手共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院士就是土生土长的专家,出国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月;对中国人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袁隆平院士也是土生土长的。所以,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成就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第三,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对待自己。海归不等于杰出,只有成就了杰出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才能称之为杰出。同时,要意识到我们这些人毕竟是中国十几亿人当中的幸运儿,不管是公派还是私人出国,在这个仍有几千万人未能受初等教育的国度里,能受到国外高素质的教育,是我们的幸运。因此,更要意识到我们有更大的责任、更重的使命。
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后人不断超越前人的国家。新的时代呼唤着青年一代干得更好,我也相信青年朋友们会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