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方联动,毕业生求职有方

2007-06-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大勇 通讯员 胥丹丹 我有话说

“找工作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认清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位置,既不高攀也不低就,认准适合自己的职位。”北京某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小周在校园BBS求职版上这样讲述自己的求职心得

。她的“面经”(面试经验)、“笔经”(笔试经验)已经成为点击率最高的帖子。

“尽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认真准备,还是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小周说。

学生需准确定位提高竞争力

“有好多同学在找工作时心态比较慌张,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与取舍。其实,找工作既要看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要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长。喜欢平淡安稳生活的人,不妨尝试地方单位,不一定非要‘随大流’挤在城市中。适合的才是理想的。”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晏燕说。她很早就把工作地点锁定在家乡云南,并顺利地找到了一份高校教师的职位。而南京大学毕业生小司一直没有拿定主意读研还是工作。考研失败后,她重新踏上找工作的征途,却发现已经错过了一些理想单位的招聘。

“要积极准备,提升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入学一直持续到毕业。学习、考证、实习、锻炼等各方面能力都能提升在就业中的综合实力。”北京师范大学的曾扬从大一暑假就开始实习,到大四毕业时,已经有了六家单位的实习经验,也拿到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职位的录用通知。

从大三起,他和他的同学们就规划了职业发展方向,也唤醒了彼此之间的合作意识。“我们的秘诀是团结。信息共享,面试演练,集体做题……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一个人犹如风中飘摇的树叶,而大家手拉手就可以变成一堵坚实的墙。”曾扬说,“遇到好的招聘信息,互相通知,共同准备简历,分享面试机会。把竞争变为合作,让分享成为习惯,这是一种理念,也是我们行动的准则。”

“有针对性地补充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想去外企工作,就一定把英语口语练好;而想去媒体,就要尽可能多地参加采编实习。”对师弟师妹说起找工作的经验,曾扬一脸得意:“我们班同学的工作都不错,甚至还有一些超过了最初预期。”

高校应更多地指导学生就业

“高校在扩招时,主要扩大了那些不需要太多投入的专业,如新闻、中文、法律、会计,从而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外,什么专业好就业,各个学校就一窝蜂地办这个专业。同时,在投入较多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上,各校扩招的幅度都不大,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紧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

对此,教育部提出,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007年,国家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专业和职业素养,培养高质量人才。

据悉,各校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也已适度硬挂钩,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会适当调减。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都挺负责的,但负责的只是办理手续的过程。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可以发挥更充分的作用。”方宏是北京市一所重点高校的研三学生,在求职路上奔波忙碌近一年,她感触颇深:“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是,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有限,各大学还在奉行传统的学校保护主义,信息只提供给本校学生;其次,许多老师和导师仍然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教学,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指导。比如大部分学生毕业还想留在北京这种想法,无形中导致了很多学生就业困难。”

“我们专业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基本没有人是依靠学校提供就业信息的。”南京市某重点大学学生小孙说。

“我们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就业情况历来不容乐观。学校应该把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某重点高校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小师说。

“我觉得,为了提高就业率盲目鼓励学生考研、考博也是不对的。”小司说,“为了避免就业而选择继续读书的行为,不但培养不出研究型人才,也会继续加剧高学历学生求职的困难。建议学校出面组织学生,及早进行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导师不仅仅担负指导毕业论文的职责,也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向导。”小周说。

方宏的建议更加具体:“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做到能辅导毕业生就业,学校信息处理要快,各学校之间要进行信息连锁而不是信息封锁;院系要担负起学生思想辅导的责任,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形势、认识自己;老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切实关心和帮助学生。”

用人单位要拒绝性别和经验歧视

“现在连中学都有了严重的性别歧视。全班投简历的同学中,男生无一例外都得到了面试通知,而公认最优秀的女生却没有得到面试机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小田说。

对用人单位来说,“平衡性别比”似乎成了拒绝女生的最好理由。“我们这里现在都是女同志,所以想要男生……”一次招聘会上,某国企下属的杂志社人事主管对前来投递简历的女生说。

北京市某高校文科院系今年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中有59名女生。截至5月23日,“女生中只有19人正式签约,签约率约为33%。”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告诉我们。

“用人单位不仅存在性别歧视,还大都要求工作经验。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在校期间有机会实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一个制度性的实习保障机制。”小司说。

高校毕业生们期盼的保障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从2006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人事部牵头实施“千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国建立1000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同时,2007年已被确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服务年,各部门纷纷出招,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从今年起,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多方联动,用人单位和高校多向联合,采用搜索引擎、远程面试、网络等技术搭建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毕业生的求职成本和企业的招聘成本有望降低。

截至2006年12月4日,教育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统计参加招聘的用人单位有8800多家,提供职位4.3万个、岗位11.4万多个;人事部公共服务信息网统计共有用人单位7700多家,提供职位近2.8万个、岗位10.5万个。

此外,各部也在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服务的专业化部门;规范就业市场,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保证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力求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图片说明:人事部门组织的全国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期间,一名大学生在青海分会场填写求职表。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