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合作共赢惠中外

2007-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陆彩荣 我有话说

2007年4月4日11时38分,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列车正高速运行在沪昆线上饶至玉山间,中央领导与正在参加试验的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通了电话,对参与提速试验的全体同志表示亲切慰问,希望他们全面深入地做好铁路大提速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提速安全万无一失”。

“成功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将使我国铁路发展站在一个新的

历史起点上,对中国铁路乃至世界铁路具有深远影响”,刘志军多次对他的同事们说:“我们肩负的使命非常神圣,任务非常光荣,责任非常重大。”

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在向世界开放中促进科学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决策。只有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铁路的实践再一次验证了这一事实。

把握机遇,创造未来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从世界高速列车技术发展的历程看,从时速160公里达到200公里及以上的先进水平,日本用了34年,德国用了30年,法国用了25年。

中国需要经历多少个年头?我们能否抓住战略机遇,充分利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时代对中国铁路人提出的重大课题。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铁路建设大会战的逐步展开。国家有关部委、铁路科研人员和机车车辆工业的领导者们就开始考察、跟踪国外高速铁路技术。相关单位向世界先进企业派出了大批考察团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进行了必要的知识、技术储备。

即使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年头,四方股份还投入9亿元,引进国外先进系统技术装备,进行大规模工业化改造,为高速时代的到来悄悄进行着技术储备。江靖董事长说:“我们一直坚信,中国铁路高速时代一定会到来。如果不提前准备,机遇来了,给你订单,你也生产不了。”

为了中国铁路的未来,时刻准备着!从设计生产到配套供应,从中外联合设计到国内协作生产,经过第六次大提速的洗礼,合作共赢,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发展模式。

设计师的故事

邓小军(四方股技术中心主任设计师):经过前五次大提速,我们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高速动车组设计方面,我们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原来,我们不但没有经验,甚至连概念都不完整,只是从照片、画报上看到过。在这样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是谈不到的。

仅仅是转向架的抗疲劳试验,就要经过千万次。国外从时速160公里提高到200公里,走过了20至30年的历程。这些东西完全靠我们摸索,就太慢了,不仅铁路发展等不及,社会进步也等不及。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其设计、生产、制造、检测标准等,加速了我们的成长。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外先进的技术产品并不是拿来就能用的。中外国情不同,路情也不同。日本新干线轨道宽度和车轮间宽度与我们就不一样,铁路曲线半径,日本新干线最小7000米,我们最小才2500米。日本是客货分线的,我们是客货混跑的。即使别人可以给你关键技术,但创新能力别人是给不了你的。你必须消化、吸收,把先进技术吃透,然后才能走自己的路。在这些方面,我们进行了许多设计改进,通过联合设计生产,在动车组集成、车体、转向架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使高速动车组更加适应了中国铁路的需求。

配套供应商的故事

苏立武(株洲九方热表公司总经理):在第六次铁路大提速中,我们承担了为大功率电力机车车轮提供车轴的业务。在我国传统的机车车轴生产中,长期采用高碳素钢生产制造产品。这种产品钢度强,但柔韧性不好,不能适应高速、重载大功率电动机车运行的需要。而与高速重载大功率电动机车相配套的低碳素钢产品,世界上只有捷克波洪公司根据德国西门子公司技术标准进行生产。

在这次引进过程中,合同规定合作伙伴必须提供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相关标准。我们九方公司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学习,九方热表公司也因此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家能够生产先进的低碳素钢车轴的先进企业。

技术辐射的故事

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看到,通过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交流电动机车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相关主机厂经济技术发展,培育了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重点企业,而且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据初步统计,国内参与第六次大提速配套生产的企业共有150多家,涉及22个省区市,形成辐射了冶金、机械等行业,产值高达千亿元的产业链,带动了相关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东部,一大批配套企业为高速动车组提供零配件,仅青岛周边就有数十家企业受益;在东北,数十家地处东三省的企业因为参与大提速,效益大增;在中部,项目实施在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形成了电力机车产业集群,促进了长株潭的区域和经济一体化,技术拉动效应达到4倍以上,还新增就业岗位5000多个。

世界是中国的机遇,中国也是世界的机遇

短短三四年,中国铁路,特别是铁路装备制造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参加CRH5型高速动车组引进、创新的长春客车股份公司董事长董晓峰深有体会地说:“我们花钱引进技术,加快了铁路发展的步伐,也加快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迅速掌握了先进技术,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参加CRH2型高速动车组引进、创新的四方客车股份公司董事长江靖认为:“我们不仅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以这些产品为代表以及设计、生产、制造这些先进产品过程中所蕴含的先进的理念。”

国外同行也惊讶于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飞速成长。日本川崎重工公司董事长每年都到四方公司探看,他每次都发现中国合作企业有了新的进步。外方专家评价说:“中国企业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制造出高技术水平的动车组,掌握动车组的关键技术,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了不起!”

与先进技术同行,与人类文明共进。中国从与世界的合作中加速了发展,世界也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了利益,这是合作共赢的典范,是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和市场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案例。

“再过五六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化成美好的现实。一个发达的铁路网将呈现在世人面前。”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豪情满怀,“中国铁路及其制造业将全面跨入世界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的先进行列。”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信心倍增:“今天,我们可以有把握地向世界说,中国人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客运专线!”

铁道部负责人指出:“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我们将继续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深入推进铁路自主创新,为早日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不懈的努力!”

与世界同行,中国获得的是时间与速度,世界是中国的机遇;

与中国共生,世界获得的是利益与成长,中国也是世界的机遇!

两全其美,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合作发展,其乐融融,岂不快哉!这也许就是全球化合作给中国铁路乃至世界铁路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这也许才是第六次中国铁路大提速的深刻历史意义与价值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