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学东渐与近代节日的演化

2007-06-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凤玲 我有话说
节日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产物。中国节日在远古时代就已产生,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节日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不断增减变化。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诸如春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都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等,每个时期都有
所变化。1840年以后,随着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社会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开始向近代化方向演化。

中国传统节日在近代演化的过程中,在很多方面都受到西方节日习俗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点。大致上,近代节日习俗的演变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

一、1840―1911年:近代节日演化的起步阶段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同时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也传入中国,开始冲击中国传统的文化样态,导致这一时期的节日习俗开始出现变异。西方节日习俗的特点之一就是节日娱乐性强,民众的参与意识强。此时,中国传统节日也受到了影响,节日的娱乐活动渐渐兴盛起来。如元宵灯节,近代以前一般的商人是不允许放灯的,但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外交往的扩大和商人地位的提高,情况开始有所变化。清廷实行官民同乐,允许普通商人在元宵节随意放灯。之所以说这一时期是近代节日演变的萌芽期,是因为此时西方的一些节日特别是宗教节日开始逐渐影响中国。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开始从中国东南沿海向内地传播,传教人数越来越多,基督教节日也开始在民间社会流行。

此外,由于外国人在华人数日增,他们在内地设立领事馆、开矿、建学校,将西方的一些习俗逐步带到中国各地,尤其是随着西方节日向中国的延伸,其节日期间的生活消费品,像面包、糖果、饼干、蛋糕、布丁、罐头以及洋酒,不仅受到中国上层社会的青睐,而且也成为达官贵人节日期间的馈赠礼品,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赠送礼品。晚清时期维新派鼓吹革命,提倡学习西方,移风易俗,加速了传统节日同国际“接轨”。比如西式名片在中国的使用便是一例。名片在中国起源甚早,在宋代就有过新年投名片表示拜年的记载,那时叫“投刺”,也可以说是拜年帖子,但并没有形成一种习俗。近代以后西式名片传入中国,并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特别是过新年,贺年者喜欢拿自己的名片投递,叫“投贴拜年”,一改中国传统拜年的繁琐礼仪,颇有新风。由于受到西方习俗的影响,一些维新派还照搬西方的一些做法,增添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新式节日,丰富了中国的节日内容和样式。

二、1912―1919年:近代节日演化的发展阶段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大解放。这一时期,封建思想受到极大冲击,西方的社会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大大加深。加之近代工业、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中国近代节日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西化的色彩越来越浓,而传统节日的意味越来越淡,节日期间的娱乐活动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这期间,传统的娱乐活动有所降温,比如民初政府对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不再提倡,而对于一些进步社团举办的田径比赛、球类比赛、戏剧以及各种新式游戏则比较关注,如青年会“于端阳会员闲暇之时举行运动游戏交谊大会,于该会操场以作永日之娱乐”(《申报》1918年6月9日《青年会之端阳节大庆赏》)。由于这一时期各大城市有了发电厂,因此元宵节的花灯进入了“以电代烛时期”,节日这一天,许多地方的花灯全部用电灯做灯架并绘制各种人物、花卉,而且还增加了花盆,三步一爆,五步一花,甚是壮观。西方饮食习俗对中国近代节日的饮食结构的影响也日渐明显,洋酒已经成为节日期间款待宾客的饮品;在一些大城市,节日期间吃西餐的人已经多起来,许多上层人士还专门到洋人开办的西餐厅吃西餐,领略异国情调。这一近代节日的变化还体现传统节日的式微和仿效西方设立新的富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民国成立后,许多新的节日纷纷设立,如1月1日是民国成立日,3月29日是革命先烈纪念日,10月10日是国庆节,等等。

三、1919―1949年:近代节日的巨变阶段

1919年以后是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形成了中国社会一支新的生力军。“五四”以后,中国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西方许多思想、思潮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中国,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这一切都对中国的节日风俗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中国节日习俗的重大变化,一方面表现在传统节日中那些落后、封建的习俗遭到无情的冲击,如在一些地区旧式拜年的陋俗被禁止,甚至贴春联以示祥瑞的习俗也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革命标语式的春联。同时,反封建、反迷信运动也将许多传统节日的内容一并反掉,在节日期间的农村流行的民俗如社火、迎神赛会、朝圣进香等活动被歌舞演出、扭秧歌等新式的娱乐活动所取代;另一方面由于政治运动等因素的刺激,在一些特定人群和特定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节日,它们基本上是作为外来的纪念性节日而渐次被民众所接受,如儿童节、植树节、教师节、劳动节、十月革命节等。

近代中国的节日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受到西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分不开,但这种变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具体来讲,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大,而在内地受到的冲击并不明显;在各地的中心城市影响较大,而广大农村地区并未受到大的冲击;在上层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广大的下层民众并未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近代节日的演变,特别是西方节日和生活方式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更应使我们注意在引进外来文化时不能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而应该对其合理成分加以传承和发扬。在这个意义上,近代节日的演化或许能为今天的文化保护提供一点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