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色记忆的交响

2007-06-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冯双白 我有话说

6月5、6日,由江西创作的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晋京演出。

完全没有想到整场的演出,是从一段超时空情景对话开始的。所谓对话,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动作:一个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女孩,从一个井冈山革命烈士的雕像手中接过了一支火炬,好奇地发问,从而引出了关于英雄山、神圣山的话题。

纵观全剧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井冈山革命历史的重大事件,悉数收入眼中。从腥风血雨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发问;从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到毛委员在新型人民军队中创建党支部发展党员,到百姓大规模入伍当红军;从八角楼上关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刻对话,到中国游击战争十六字诀的娓娓道来;从艰苦奋斗革命作风的确立,到威名远扬的黄洋界保卫战;从革命烈士的英勇牺牲,到“红色恋人”的红色情书朗诵;从“十送红军”的深情演唱,到毛泽东重登井冈山所抒发的伟大胸襟,高歌出“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一出出,一幕幕,无不钩钓着汹涌澎湃的历史情怀。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演出,竟然容纳了那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人们的眼中和心灵里,历史作了一次饱含深情的快速回放,点燃了人们对于井冈山的崇拜之情和赞美之意。井冈山,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一个无比神圣的名字,指向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同凡响的革命圣地。歌颂井冈山,歌颂那一段人们熟知的革命历史,在全篇的结构布局上怎样做到收放自如,是对创作者艺术功力的极大考验。我认为,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完成了这样的艺术任务:采撷历史事件之种子,刻画历史事件中的典型场景,抒写历史事件中的伟大精神。

以上的抒写方式,与“情景歌舞”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戚戚相关。如果说历史事件是一条贯穿的红线,那么剧目的策划者和创作者采用了大量革命历史歌曲作为被历史红线所串起来的珠子,可谓巧妙。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是历史记忆中的结晶。以“结晶”结构作品,起到了举一反三和事半功倍的作用。《送郎当红军》、《八角楼的灯光》、《十送红军》等歌曲,在广大观众内心引发了共鸣,而年轻的观众则在革命历史歌曲的旋律中开始认识那曾经发生过的伟大和隽永。

命名为“情景歌舞”,努力探索艺术表现方法的创新之点,这是很有意义的。“情景歌舞”的审美方式,在结构上以自由转换为特征,在具象上以点面结合为支撑,即以真实细节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场面相结合为主要艺术处理手段,这一点在《井冈山》中表现得比较充分。例如,在“小井的红云”一场戏中,红军医院被敌人包围而遭到惨烈杀害是事件的核心。编导没有模拟性地再现敌人围杀的场面,而是把视觉的焦点集中在一支红艳艳的映山红上,敌人枪炮声越烈,那支安静得不能再安静的映山红就越发显得鲜艳和明亮。女护士和所有的红军战士们并没有拼死搏斗或冲锋陷阵,而是坦然地面对那密集而来的枪林弹雨,这种艺术场面中的大开大合,令人荡气回肠,心灵震撼!映山红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不仅因为很多革命歌曲唱到了它,更因为那颜色的象征意义中沾满着革命者的鲜血。再比如,《秋收暴动》情景表演中,我们看到了一杆大红旗在旗手的挥舞下猎猎作响,再递进为无数革命战士手中的小红旗满台飞舞,又递进为满舞台一样大的红旗从乐池中升起,漫过大地,漫过高山,红旗掠过之处,花开飘香,歌声荡漾。从红军小战士兴高采烈地挥舞红旗入笔,到具有象征意义的革命烈火燎原结束,如此浪漫的处理,给人艺术审美的满足。

我们注意到大型情景歌舞的总导演是当代著名舞蹈编导苏时进。这位才华横溢的编导的作品总能给我们一种艺术激情的巨大冲击力。当《井冈山》的火炬在人们手中传递时,当长枪、映山红、石块、红旗等多重道具反复地以“传递”方式演绎革命进程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总导演在将近20年前创作《一条大河》时那个上甘岭战役坑道中被传递的“水壶”,以及战士们心中的“一条大河”和“我的祖国”。《井冈山》演出中也荡漾着一股大开大合的力量,面对已经被前人无数次表现过的题材,苏时进以及他所带领的创作团队、已经在中国舞蹈编导领域多有名声的纪家喧等人,将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演绎成为一首红色记忆的交响曲,时常给人耳目新鲜的感受。比如“黄洋界保卫战”一场,大石块被不断处理成各种“情景”,有围墙,有壁垒,石块的横向、纵向、前后的穿插移位,造成了“游击战”的鲜活场面,同时又富于“道具”之舞的意趣。当毛泽东那首关于黄洋界的著名诗篇朗朗出口之时,整个舞台表演达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高潮。

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一座神圣的山,一座充满了神奇和传说的高山大山伟岸之山。以井冈山的名义,歌唱,舞蹈,是值得的,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这歌舞达到了美的境地,无愧于井冈山的名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