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7日电(记者苏丽萍)在今年“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民族文化宫剧院上演了山西珍稀剧种专场展演。锣鼓杂戏、祁太秧歌、碗碗腔、朔州大秧歌、耍孩儿、河曲二人台、临县道情7个剧种以质朴激情的表演,展示了山西珍稀剧种的独特魅力,也显示出山西在保护戏曲文化遗产方面所作出的努
山西是戏剧大省,素有“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之称,民间流传剧种达百种以上,有记载的传统剧种达52种之多。2006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西就有32项入选,其中戏剧就占了13项。但如今真正能在舞台上亮相的剧种也不过20几种,一些无力适应市场的,如青阳腔、目连戏、呼拉戏、弦子腔等,只能成为千古绝唱,珍稀剧种的保护工作十分严峻。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介绍说,近年来,山西省在保护珍稀剧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有重点地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同时,1997年和2002年,先后举办了两届小剧种调演;2002年至2006年又连续举办了5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加大了民间艺术的发掘力度。到目前为止,先后对全省37个剧种的64个剧目进行了录音录像保护,其中包括赛戏、对戏、河东线腔等濒危剧种,现在又在对这些资料的保存向VCD转换。为加大对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从2002年开始,省政府每年拨专款40万元在省艺术职业学院和省戏曲职业学院设立民间文艺班,以减免学费等优惠条件招收培养民间文艺优秀人才;省艺术职业学院专门设立了绛州鼓乐中专班;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专门设立了耍孩儿艺术班;忻州市文化艺术学校和河曲县艺校,分别举办了二人台艺术班。如此次参演的大同市耍孩儿剧团的《扇坟》,两位主演均是近年培养的年轻演员,他们很好地继承了剧种老艺人的表演技巧和绝活,得到专家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