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考作文题目历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年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所出题目都更加诗意盎然、丰富多彩,有的甚至已成为目前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文以载道”,这些出自全国名师的作文题目,对测试考生的语文水平、反映当代学生的思想认识有着重要而
深远的意义。本期我们邀请北京、上海、安徽三位专家对今年部分高考作文题目进行点评,欢迎更多的名家名师参与。
格高韵雅 品质卓然不凡
――评北京高考作文题兼其他于树泉
(北京人大附中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今年全国19个高考作文题类型多样,多姿多彩。其中,北京题独出机杼,从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七言律诗《别严士元》中采撷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入题,试题命意与设计都颇具匠心,与2006年的北京作文题《北京的符号》相比,又有了新的突破和跨越,可以说,整个试题格高韵雅、品质不凡,在19个文题中可谓占尽风情。
首先是雅致。古典诗词是传统精华、民族瑰宝,名句则有着更为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是那样的典雅、富丽、轻灵,在带给人丰富美感享受的同时,还启迪人去领悟和思考,同时对学生的精神与人格起到良好的引领和提升作用。较之《北京的符号》显得更有味儿。当然,雅致未必都来自古诗,浙江的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同样富有诗意,不失雅致的美感。雅致是一种品位,一种境界。
其次是大气。这种大气表现为一种基于大视野、大手笔之上的大境界以及开放与限制的最佳契合。试题在给出两句写景佳句之后,列出五种不同境界(或寓意),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打开思路、选择角度的宽阔平台;五种理解之后的省略号,又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有能力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驰骋想象和联想,“各自擅其妙”,写出具有创见性的考场作文,对比2006年《北京的符号》中“保留旧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的限制,今年的作文题无疑是一个突破。当年《北京的符号》的立意雷同、千篇一律的遗憾或许因此避免。大气当然还表现为题目的厚重和富有意蕴,它有利于考生充分调动积淀,尽展才华,凸现个性,写出亮色,创造出优秀的考场作文。反之,如果题目的开放、限制失当――过宽,会让人茫无头绪;过窄,又会捆住考生的手脚。而考题的过于浅陋、狭窄和单薄,则会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譬如“帮助”、“常挂嘴边”之类,未免有过浅之嫌。另外,上海作文题历来享有大气的美誉,但我认为,今年的题目《必须跨过这道坎》则有过窄之弊,今日的高中生,人生大多一帆风顺,少有“坎”,更何况是“必须经过”的“坎”。或许,面对《必须跨过这道坎》,不少考生都会被逼到高考这道窄窄的“坎”上来,写成内容划一的作文。或如1998年的高考作文《坚韧》――当年,为了表现坚韧,考生作文中出现了成批的“残疾人”和父母双亡的“孤儿”,而今,为了迈过高考这道“坎”,考生又不得不为赋新辞强说愁,虚构出批量的人间悲剧了!
第三是真切。真切就是让考生对题目认得准、辨得明、看得清。考试时间太紧,没有从容审题的条件;考场高度紧张,缺少周密思考的气氛。因此,一份好的文题不宜设置过多审题障碍,让学生在审题上大费周折。北京卷的命题者应该说是充分地想到了这一点,理由之一是较好地处理了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关系――用唐诗名句作为命题材料,这恐怕为所有考生始料不及;但把试题处理成材料作文(包括文学评论),便与2006年取消话题作文后所进行的命题探索方向相一致,也与北京考生一年来的作文训练大体相符合,这就有助于学生把题目看得真切。理由之二是较好地处理了难与易的关系。如果让考生自己解读诗句、提炼角度,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旦为学生搭建了选择角度、立意构思的平台,审题难度就大大降低。理由之三是让“作文材料”与“写作要求”相补充。试题中“根据自己……的体会,展开联想”的写作要求的提醒,会让考生进一步明确此作文的类型和写法。然而,即便有了如上诸多考虑,但在5个“有人说”中,有的是指向“诗句评价”本身,而有的则指向“因诗见理”,由于指向“不一”,可能会导致不少考生在审题上产生困惑。这应该是北京卷作文题的美中不足。但是,瑕不掩瑜,这份格高韵雅、品质不凡的文题,让我们看到了命题者的至高至美的追求。同时,我们也看到其他省市的一些优秀作文题,如《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一步与一生》(四川)、《传递》(广东)等,也都是极有味道而又不失真切的考场优秀作文题。而《季节》、《怀想天空》、《提篮春光看妈妈》和《诗意的生活》等,固然很诗意也很抒情,但题目太虚,只怕考生审题时容易摸不着头绪,《摔了一跤》(全国卷)则给人以艰涩之感。(本报记者王庆环整理)
6月7日,云南考生在考场认真答题。新华社发
似诗意实直白 似抽象实形象
――评安徽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
姚跃林(安徽蚌埠铁路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安徽今年的高考作文是《提篮春光看妈妈》,题目很有诗意,其实就是写“报母恩”;提一篮“春光”,表面上很抽象,其实,“春光”所指又非常形象可感。
从命题方式方面看,这是对传统高考作文命题方式的回归。恢复高考后的前15年当中,命题作文几乎呈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逐渐被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所取代。我认为,话题作文的宽泛性使写作训练缺乏应有的严肃性,适时回归是很有意义的。2006年,全国已有不少省市开始考命题作文。相对于前些年流行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而言,命题作文的指向性更为明确,考生也因此免去了材料分析、主题取舍之苦。
从内容方面看,这次高考作文的主题指向性是积极健康并且有较强社会意义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内容上应是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表达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倡导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与公民道德建设中关于“孝”、“感恩”和“回报”的内容相关,也暗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当今不少独生子女不懂得孝敬父母,更不懂得感恩回报。所以,这个作文题的指向性是很鲜明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其适应性可能欠缺,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母爱的孩子也是大量存在的,这部分考生写起来就只能写些言不由衷的话。因此,这篇作文要体现创新性很难。可用的素材局限性大,古今中外的典型材料不好采用,难以考查考生的文化底蕴,语言功底好的考生也许更易得高分。
从审题难度方面看,这个题目的审题难度不大。从题目的总体看,《提篮春光看妈妈》,主体是“看妈妈”,不难看出是感恩回报母亲之意。“提篮春光”是“怎么看”,是方式,即怎样回报母爱。难点在于“春光”,“春光”是美好的事物,是无形而又可感的、令人愉悦的东西,那么回报母爱的方式就不能停留在金钱物质层面,应侧重在精神层面。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要参透了“春光”的内涵,且注意把“春光”这样形象化的比喻还原为现实中具体可感的事件,应该是可以拿到较为满意的分数的。毫无疑问,绝大多数考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习惯性地思考它的出处,“提篮春光”一语也许要让不少考生费解。
从文体选择角度看,虽说文体不限,其实有明显的偏向性。这样富有诗意的题目,写议论文难见深度,更适合写记叙类、抒情类文章,像抒情散文就较易上手。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今年考生会普遍采用散文这一文体,我认为,这个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限制学生选择文体的自主性。
总体上看,今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限制性较强,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尽管主题的指向性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题目也颇有诗情画意,但“寸草春晖”的意境表达得有些逼仄小气,有众多考生会觉得难写,不好下笔。(本报记者李陈续整理)
简单题目 考验真情实感
――评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
李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文自修》杂志主编)
今年的作文题,与去年作文题相似,明显降低了审题难度,使考生不容易偏题。我们翻看了学生作文的样卷,由于审题错误而跑题的学生确实很少。但这个题目,还是给了考生以广泛的写作空间。从写作层面来讲,可以是哲学层面、社会层面,更可以是个人层面。如刚刚结束的G8峰会,谈“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就是我们这个星球所必须跨过的坎。我们发现,有考生把“坎”具体化的,如父母病故、升学挫折、战胜自我等,也有把“坎”抽象化的,如诚信之坎、诱惑之坎、困境之坎等。
好的高考作文题,要让人人有话说。
《必须跨过这道坎》,让每一个考生都有内容可写。面对这样的题目,考生可结合自身实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许多考生都不约而同写“必须跨过高考这道坎”。这说明什么?说明考生对于高考这道坎有着太深切的感受。写高考,每个考生都有一肚子的酸甜苦辣。这样的文章,比所谓的“范文”,不知好多少倍。
去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其中“想”这个字是关键。今年《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这个词是关键。“必须”强调了“坎”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比如有的考生写跨过“包饺子”的坎,“做针线”的坎,就与人生道路上的“必须”相去甚远了。
当然,对于《必须跨过这道坎》这个题目,我也听到社会上一些其他说法,比如说题目太容易了,说题目落了俗套。但我不这么认为,俗的题目,照样可以显现出一个考生的文学功底。在目前的阅卷中,出彩的文章并不多。这说明容易的题目,想要写好更难。许多考生看到《必须跨过这道坎》这个题目,心中一喜,自以为题目简单,结果不加思考就落笔,却往往使思维落套。以“高考之坎”为例,一些考生分成了“老三段”――父母叮嘱、老师辅导、自己努力,必须要跨过这道坎。这样的文章,四平八稳,完全是应试体,是拿不到高分的。好的文章应该找到合适的切入口,真实地剖析自己的心理历程。首先应该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本报记者曹继军实习生屠仁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