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区高台子镇更新村,“农家书屋”四个大字的牌匾醒目地挂在村民委员会门口。记者注意到,图书被细致地划分为科普、中外名著、生活百科、历史、农技等诸多科目,共计7000余册。书架全部做了编号,图书加盖了印章,建立了包括书架个数、图书数量和种类在内的管理台账。在肇源县和平乡华原村的农家书屋,村民三三两两地围坐一圈,静静地读着书。一边看,一边做着笔记。村支书付喜军向记者介绍说:“即使市里捐助了四五千册书,也满足不了村民们对知识的多维需求。自农家书屋建立后,村委会的人气儿旺了,往往到了深夜也关不上门。”
市委副书记忽培元告诉记者,该市目前已投入830多万元,在485个行政村全部建设了“农家书屋”,制作发放书架1100多个,配备图书60多万册。而市县区都发出倡议,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捐赠图书,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大中小学校学生、街道社区群众等都积极参与进来,千家万户的寻常百姓都开始关注农家书屋的建设。据统计,到目前全市捐赠的图书已达50多万册。肇州县、林甸县、大同区、红岗区还尝试推行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定期进行图书交流的办法,提高了图书的使用效率。
特色农业富了万千农家
肇源县福兴乡复兴村,村民李吉东和老伴正在自家的4个蔬菜大棚里忙碌。见到记者,李吉东十分高兴。他指着果实累累的柿子树说:“再过5天,柿子就可以摘了。”问到他柿子的销路问题,李吉东说:“村里早就给大家联系好了买家,时候一到,买家就来家门口收了。”他还自豪地告诉记者:“一个大棚一年的净收入就15000元,现在远到上海、近到哈尔滨,都吃上了我们种的瓜菜。”据了解,这样的蔬菜大棚在复兴村已经扣了130多架。福兴乡党委书记韩丙辰告诉记者:“两年以前,复兴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自从扣上了蔬菜大棚,村民们的收入增长了40倍!”
在大同区的八井子乡,一栋栋整齐划一的温室里,各种时令新鲜的水果早已吸引了来这里度假的市民们。设在温室区域对面的乡村小旅馆,冰箱电视炊具一应俱全。正在这里度假的宋先生一家拿着刚从大棚里摘下的瓜菜回到了这个临时的家,他兴奋地说:“周末带着孩子来这里感受一下田园生活,也让孩子认识一下经常吃的瓜果蔬菜的秧苗。”乡长张月辉告诉记者,以采摘――特色养殖――农家饭庄为主的旅游路线吸引了很多市民。
点燃希望之火
在大庆的乡村,到处可见县乡村干部指导农民建沼气池的场景。市农委的张副主任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在农村,处理人畜粪便一直是个难题。把厕所、猪圈和沼气池连到一块,人畜粪便直接用水冲到池子里,既解决了沼气池的用料问题,又处理掉了比较头疼的粪便和生活垃圾。沼气替代了农民烧火做饭用的秸秆,沼液和沼渣成了农田和蔬菜棚里的天然肥料,产出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又提高了市场价格,一举几得。”在大同区老山头乡永龙村,村民邢金边给记者演示他家的沼气炉边告诉记者,他家一共养了9头猪,猪的粪便直接扫进沼气池,用生成的沼气做饭,仅此一项一年便能节约三四百元钱。该市市级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一建三改”项目,推广清洁能源,受益农户6000户。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肇州县肇州镇壮大村党支部书记张金三骄傲地说,去年,他们所有的通村路全部铺上了红砖路面,下雨天,百姓再也不用满脚泥泞地出门了。(本报大庆6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