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史先生的东方美韵生活

2007-06-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每个普通人身上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折射着时代的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更大的文明进步。这些变化与进步,无不体现在我们身边。

百姓文化生活的故事如此真实,就算它平淡平实如一本简单的相册,翻阅中也能照见自己走过的足迹。当知识和知识分子赢得整个社会的尊重、参与创造着伟大变化与进步的时候,这里的每个足迹都令人骄傲,令人感动。

我们特辟《百姓文化生活》栏目,它所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些来自知识界普通人的足迹。我们相信,这些足迹汇集起来,是一条和谐之路。

如果您希望在别人的故事中回味自己走过的道路,现在就请阅读这个栏目。如果您愿意与我们分享您的故事,请联系我们。提供线索请打电话:010―67078549,来稿请发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全家给史先生过七十大寿

 “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雄兵百万。如此宏大意境,尽在三尺舞台。调动起你的想象力,你就可以领略中国京剧艺术独特的表现力。一旦入门,再难割舍……”

台上,一位满头银发的先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来几段《空城计》、《铡美案》,字正腔圆,高亢激昂。台下,上百名学生摇头晃脑,轻声附和,如痴如醉。

每到星期天上午,内蒙古大学传统文化选修课《京剧知识与欣赏》就会准时开讲。客串开讲的是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古代汉语教授、今年72岁的史震己先生。

下课了,一帮穿着牛仔裤的男男女女呼啦围了上来,拉扯着史先生教他们“唱念做打”。史先生高呼一声:“走,到文体馆演戏去!”于是,整整一个下午,年轻人们在文体馆里学戏演戏,鼓点急促,笑声不断。

史先生说:“我现在是退而不休,为了在大学生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我提议在高校课堂开设京剧课,一讲就是9年。不能说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戏剧,而是传统戏剧一直缺乏普及。”

走进史先生的家,墙上挂着的一幅京剧剧照夺人眼球。照片的横幅上清楚地写着“内蒙古大学迎十六大庆校庆京剧演唱会”,包公和秦香莲正在斗唱。史先生指着照片得意洋洋:“包公是我,我女儿演秦香莲,我们父女同台献艺。当时是2002年10月,十六大召开在即,正逢内蒙古大学成立45周年,我和校工会组织了30多名师生举办京剧演唱会,场面热烈。”

这时站在史先生旁边的一位穿旗袍的女士开口了:“看我演的秦香莲漂亮吧!”她是史先生的大女儿史冬梅,2002年考取内蒙古大学汉语系语言学研究生,2005年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语文。

说起孩子,史先生更是来了兴致。

   “我还有个二女儿,叫史冬莲,1999年从内蒙古大学外语系直接考入南开大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2002年毕业,她被央视国际网戏曲频道看中,说是会外语、学中外文学、又精通中国传统戏剧的青年人不多,坚决要了。于是做了一名编辑。”

逢年过节,史先生家就会上演一台京剧。

实际上,史先生的夫人梁秀英女士更是了不得。她是呼和浩特市知名的小学语文老师,退休前担任过小学校长,今年63岁,1963年从包头师范学校中专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书工作。她爱孩子,负责任,做过胃切除、胆结石、腹腔淋巴等3次大手术,但每次手术后不到一个月,她都提前返回讲台。1999年,梁老师退休后,办起家庭辅导班,每年都有近200名孩子来听她的课,其中还有其他学校的语文老师来旁听。

梁老师开玩笑说:“我们家退步最大的是史先生,两个孩子都是研究生,还准备报考博士,史先生的学历排倒数第二。我虽然学历最低,但有辅导费,收入比他高。”

史先生在教传统文化课的同时,学校还让他给研究生上古代汉语音韵学课,同时还担任内蒙古大学京剧爱好者协会的会长,组织大家学戏演戏,乐此不疲。他因为在1960年反对禁演传统戏受过错误处分,多少年来他不改初衷,酷爱中国传统戏剧,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评论文章。史先生说:“现在的学术空气是自由的,对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也非常重视,心里乐啊。”同时,史先生也有自己的担忧:“现在有些地方京剧改革都是豪华实景,投入巨大,搞政绩戏,失去了京剧写意的艺术感染力,也失去了和观众近距离接触的条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我希望中国的每个家庭,都像我家一样,传统着,现代着,过上有东方美韵的和谐幸福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