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源动
力
哈电曾创造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台25兆瓦空冷汽轮发电机、第一台100兆瓦氢内冷汽轮发电机、第一台100兆瓦水轮发动机组、成功制造了葛洲坝125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可荣誉只代表过去,世纪之交,中国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滚滚车轮,哈电集团开始把自己放在国际坐标系下审视。为了能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他们进入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并举阶段,与国外先进厂家通过“技贸结合、技术转让”方式进行大型水轮发电机的国际合作生产。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方面,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们先后与12个国家的28家公司建立了合作生产关系,合作生产的大型水电机组品种达12个,共计56台。在与国外厂家合作试验、合作设计、合作制造过程中,哈电的科研、设计、工艺、检验和管理水平都有了巨大飞跃。
但是,随着对国际先进技术的跟踪,哈电人逐渐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为此,他们在进行国际化合作制造、技术引进的同时,更加立足自我、自主研发,“创新”渐成企业竞争制胜的最大法宝。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更为哈电机人超越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左岸哈电机与国外公司联合中标14台发电机组中的8台并承制其中的两台整机、6个转轮,到右岸哈电独立中标12台发电机组中的4台整机,短短5年时间里,哈电完成了从引进国外技术到自主研发的跨越。特别是在三峡右岸的国际竞标中,哈电机用自主开发的转轮与左岸技术转让方的国外公司在同一个试验台上对比,并以其高效率和高稳定性获得4台整机制造合同,这是我国企业首次独立承制世界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任务。
制造与智造的对接
哈电集团电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伟章自豪地说,三峡右岸4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中标,标志着半个世纪以来,哈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的梦想成为现实。
国家为了让国内参与三峡电站建设的企业学到国际一流技术,实施了“用市场换技术、用重金买技术”的战略,1997年对三峡左岸投入1800多万美元支付技术转让费。哈电机人十分珍惜那次与国际高端科技接轨的对话机遇。为回报国家为他们付出的高昂“学费”,他们别无选择,只有背水一战,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责任、使命沉甸甸地落到哈电机人的肩上,也成为他们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
“国外公司的技术也不尽完美,也有很多的缺陷。”三峡右岸水轮机转轮的主要设计者、哈电机高级工程师刘胜柱如今这样评价他当初的“老师”。而几年前,他刚看到老外的设计时,还认为完美无缺,想改进或者说想创新根本就不知道从何下手。
原来,挪威KEN公司交付给三峡的左岸转轮技术,在性能上虽然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稳定性方面没有全面达到合同要求,特别是存在一个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带,几次改动都没有得到使用者的认可,成为当时专家关注的焦点。后来这一问题被写进了右岸的招标书中,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优先中标。
“老师”的这一软肋,成为“学生”创新的靶点。在三峡左岸水轮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技人员积极开展了右岸水轮机组的创新设计工作,历时四年,前后共进行了五轮设计试验,完成了14台转轮的设计、制造和试验,制造出了一套电机公司历史上质量最好的模型试验装置和转轮。在2003年10月份水科院进行的三峡右岸水轮机模型同台对比试验中,性能完全符合三峡总公司技术标准要求,并且消除了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带,部分负荷压力脉动显著减小,能量、空化指标全部优于左岸模型,超额达到了预期目标,最高模型效率达到了94.8%,创造了转轮研制的最好成绩。
创新,让哈电机成为三峡工程中最大的赢家,也成为全国水轮机发电机组市场的最大赢家。有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作证,哈电机在国际舞台的知名度扶摇直上,国内外重量级大订单接踵而至。据介绍,这几年哈电机签下的像三峡这样的巨型水轮发电机制造合同已经超过了30台。哈电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标的机组容量之大、台数之多在世界水电建设史上已突破了纪录。(标题书法:沙英男)